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有用人才”与“伟大心灵”

2015年06月12日 15:11:10 来源: 新华网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如此“高大上”充满哲学味的题目出自网上流传的一份“法国高考作文题”。这本不奇怪,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就是哲学,而非语文。

  2015高考告结,语文作文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法国的这份哲学作文命题被拿来和中国语文卷的作文题作比较。

  高中生考哲学,本身就是一件稀罕事儿。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看来,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路径不同,而是对教育的理解有差异。相比培育“伟大的心灵”,一定程度上培养“有用的人才”在中国获得更多强调。

  不管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先抛开其是否真的培养了“有用人才”不言,单说初衷来说,对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社会而言,培养“有用的人才”无可厚非。

  那何为“有用的人才”?人们多以掌握专门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评判。而伟大心灵听起来如此虚渺,因为哲学思考,似乎拉不动国家的GDP,也成就不了个人的财富地位。“求之有用”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伟大心灵“无用的意义”。

  心灵上的空白是一片被忽视的荒地,它带来的后果是,一些“有用人才”易转变为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易随大流成为物质和消费的追逐者,焦虑和无意义充斥内心,当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无所适从。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与此不无关系。

  但需要厘清的是,“伟大的心灵”与“有用的人才”并无矛盾和对立。

  我们的学生同样有哲学上的疑问,关于幸福,关于自由,关于真理……但它们往往只在某一时刻一闪而过,便迅即被“房子”“车子”“户口”“工作”“赚大钱”等淹没无迹。

  “有用人才”与“伟大心灵”应该兼而有之,而非重此轻彼。一种好的教育,应可以培养具有伟大心灵的有用人才。换句话说,“有用人才”不妨碍拥有与精神上的自足相应的“伟大心灵”。法国的一纸高考作文题,带给我们诸多思考。(文/吴丽娜)

【纠错】 [责任编辑: 吴丽娜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7909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