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留守儿童成"问题少年",法院"督促令"能否让家长履职?

2015年05月31日 21:52:5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5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凌军辉 倪瑞捷)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犯罪高发的情况,2014年5月21日,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法院发布了全国第一份“督促令”,以法律的名义要求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孩子。

  记者“六一”前夕调查发现,一年来,在外打工的父母收到“督促令”后往往在家停留数日,便又重新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仅仅享受短暂的亲情温暖,便再次陷入无人照看的境地。一纸“督促令”为何难留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脚步?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留守儿童成“问题少年”,法院敦促父母履行抚养义务

  据盱眙县人民法院介绍,当地有30多万人外出务工,大量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去年,该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占全部犯罪人数的20%左右,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案件,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儿童。

  “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县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刚表示,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往往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

  2014年5月,盱眙县人民法院向久不归家的父母发放“督促令”,要求这些多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抽空回到家乡,履行法定的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

  “督促令”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金刚说,对于拒绝履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法院有权利以遗弃罪予以起诉。“但惩戒终究不是目的,其初衷还是在于督促父母能够尽到抚养义务。”

  一年来,盱眙县人民法院共发出7份“督促令”,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收到初步效果。留守儿童犯罪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率由75%下降到59%。

  “督促令”VS生存压力,农村父母“回家又离家”

  14岁的朱仕云就读于盱眙县河桥小学,去年父亲朱洋龙收到了法院“督促令”后,在家附近的采石厂找了份工作,每月能挣两千。“但采石场的工作对身体很不好,后来村里的采石场也关门了,今年春节后,爸爸又外出打工了。”朱仕云告诉记者,虽然挂念爸爸,但她能理解爸爸离家打工是为了支撑这个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督促令”发布后,留守儿童家庭依然只是短暂重逢,和预期圆满和谐的家庭设想还有不少差距。

  金刚告诉记者,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外出务工挣钱,在家乡打工的收入比城市里少了一大截。父母回家虽能让孩子享受亲情的温暖,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让他们选择重新离开家乡。

  小朝阳是盱眙黄花塘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看到‘督促令’的新闻,我们很有感触。”小朝阳的妈妈告诉记者,丈夫已经在南京打工3年,希望多赚点钱,以后给孩子上学用。“我决定留在老家照顾孩子,我让孩子他爸有空就多打电话回来。”

  “随父母就读”面临阻力,关爱留守儿童还需各方发力

  采访中,一些年轻的外出打工夫妇表示,他们很希望孩子能够“随父母在城里读书”。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城市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与户籍挂钩,孩子在城里读书有很多“看不见”的阻力。“到公办中小学就读需要社保证明等材料,但老板大多不肯开,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盱眙一位农村家长说。

  记者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都希望父母能够在家附近找一份收入不错且比较稳定的工作。“如果爸爸能在村里找个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就不用外出打工了。”朱仕云说。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从短期看,各地政府应进一步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尤其是城市,应减少政策限制,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方便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金刚认为,关爱留守儿童应该由多方共同努力,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少些负担和顾虑,让留守孩子的童年能多一些笑容和关爱。

  “从长远看,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应重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争取让农村父母在当地实现就业,让留守儿童不用再‘留守’。”吴亦明说。

  ·留守儿童渴望“闻到爸爸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

  ·关注留守儿童新形态:爱该如何“归来”?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546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