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20余亿元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似乎成为“神秘的资金”。“公众对基金了解甚少、申请困难、基金使用审计信息不公开,本应是弱势群体救命的钱却成了‘神秘的资金’。”5月23日,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青武对记者如是说。
李青武负责我国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课题调研多年,鲜有人问津。不久前,因为一则报道,同事和媒体对他的课题研究有了兴趣。据媒体报道,广州一位名叫刘来香的老人,因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至今已住院3年多,拖欠了医院20多万元治疗费用。而累计收入超过20亿元的广东省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去年真正用出去的只有几单,仅十多万元。
本应救命的交通事故救助金为何躺在财政账户上“睡大觉”?在不断遭遇公众“懒政”、“尸位素餐”等指责背后,道路交通事故救助金该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基金数额庞大很少使用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据了解,救助基金有多个来源,但主要是交强险,按照1.5%计提。以每辆车一年交950元交强险计算,2014年年末全国有15447万辆车,当年筹集的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就有近29亿元。
然而,庞大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每年使用的甚少,公众对此也知之甚少。广东省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沉睡”只是冰山一角。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山东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1700余万元,居全国前十位。而截至目前,山东全省共筹集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6.64亿元,花出去的1700万元救助金还不到6.64亿元的一个零头。
记者在采访时,询问了保监会、保险协会、人社部、保险公司、交警大队等部门的10余名相关工作人员,他们或不知道有这一基金的存在,或不了解该如何使用。
实际申请成功者不足10%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是政策性、公益性的保障基金,各级政府制定的管理办法公开的甚少,管理机构不统一,与机动车全国行驶的常态化背道而驰。”李青武说。
记者查阅了已经出台该基金管理办法的地方政府网站发现,同一基金在不同地区的管理机构并不一样。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在深圳市和北京市由公安交管部门管理,重庆市放在重大安全生产办公室管理,上海放在了财政部门管理。
在现实操作中,由于该基金涉及财政、交管、保险、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加之基金管理运作难度大,很多地方在资金申请、发放等环节存在职能不清,申请手续繁杂的情况。广东省中山市政协委员韩建华在调研时发现,“根据基金实际运行调查情况来看,医院在帮助病人申请救助基金时,普遍感到很困难,实际申请成功者不足10%。批准的案例大都在数月后才兑现,有的甚至需要10个月的时间才能申请成功。”
一位地方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交通事故救助金出现花不出去的尴尬状况,除了申请程序复杂原因,还在于救助金的覆盖面较为狭窄。
这位工作人员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垫付适用的三种情形包含: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在他看来,应当将基金覆盖面设立得更广泛一些,向家庭困难的当事人和弱势群体倾斜,在医院设立专门的基金申请办理窗口,向受害人告知基金的存在和申请程序。
应建立统一的基金财团法人
实际上,基金管理职责不明的确造成手续烦琐。记者调查获悉,目前,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等很多省市自治区都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但基金管理职责不清、同省地区范围内管理标准不一等使一些地方存在滥用行政审批权,或者资金遭挪用的可能。
李青武介绍说,有的地方,受害者写好了事故救助金申请书,却找不到接收部门。有的地方在审批过程中,各种行政部门总要以各种名义“插手”。一些地方甚至规定,每笔救助金的申请审核需要经过分管副市长签批才能发出。救助金的申请审核成了另类“行政审批”。
另一方面,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应该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然而,目前仅有上海市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审计报告能在网上查询到。
“由于制度设计仓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基金成为‘神秘的资金’,或被挤压、挪用、侵占。”李青武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救助基金财团法人,在省、市一级设立分公司,将救助基金受理、申请委托给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便于受害人申请。同时,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以及沉淀资金保值、增值方式,发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作用。(记者 于宛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