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外来工子女的芭蕾舞梦:圆舞曲中旋转出怎样的舞蹈梦

2015年05月20日 12:57:06 来源: 南方日报

   发现自我的美

   小花朵芭蕾舞团的第一个试点是龙岗区平湖镇的新南小学,学校联系了38名想跳舞的孩子。舞团对第一批孩子来者不拒,“孩子都已经来了,不能伤了他们自尊”。结果,不到1个月的“暑期集训”就排出了《天鹅湖》和《万泉河水清又清》。

   汇演的那天挤满了家长和一双双充满好奇和希望的小眼睛。令王亚珺有点意外的是,汇演时家长们都来了,不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连老乡也给孩子的父母们喊过来,整个会场挤满了人,“很多人连芭蕾舞都没有看过,更别说看到自己的孩子跳芭蕾”。

   最令王亚珺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姐妹花跳完后和前来观演的父母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团。原来,弟弟出生后,父母冷落了她们,而她们跳舞的原因就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再多看几眼,抱一下自己。“这场舞蹈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女儿。”爸爸说。

   “那时外面一堂芭蕾舞课便宜的也要150元,而且只有50分钟”,梧桐小学六年级王雨昕的妈妈兰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从湖北来到深圳打拼,尽管女儿小时候在电视看过芭蕾舞后就被深深吸引,但每月家里不足7000元的收入,难以支撑起这个华丽的梦想。“想不到能在小学遇到芭蕾舞,还是免费的,一定得给孩子学上!”

   面对孩子们和外来务工家庭热切的眼光,王亚珺决定把舞蹈团办下去,目的只有一个:让芭蕾之美也能走进外来务工家庭。

   据了解,小花朵芭蕾舞团驻点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条件较差的城中村、插花地。选拔团员时,孩子们一拨拨进来拉高裤腿。多数时候,工作人员发现,“几乎没有一双腿是光滑平整的”,到处是蚊虫叮过的包、深深浅浅的瘢痕以及磕碰过后的伤疤和淤青。

   这些孩子被按照脸型、腿型、身体比例接受选拔,但过程比真正严格的芭蕾选拔要宽松:没有皮尺,全靠目测。最让老师们难忘的是他们脸上不自信的表情。

   “事实证明,这些孩子为了把舞排好,会更刻苦地练基本功。”李玲娟说,经过芭蕾舞的训练后,许多孩子由内而外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美,也不断向美靠拢。 一位在电子加工厂生产线上做“流水工”的家长说,女儿回家后会不断找音乐,然后对着镜子练跳舞。不仅如此,即使在聊天时许多女孩也坚持挺直脊背,而男孩子一旦跳起舞来也有模有样。

   有一个梦想

   “我愿意花双倍时间去练舞”,梧桐小学四年级的杨文龙才11岁,上周末他通过了广艺的选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我想考中央芭蕾舞团”。比他年长1岁的姐姐也在学跳芭蕾舞,虽然没有考上广艺,但丝毫没有影响她想当一名舞蹈老师的理想,“不用太专业,教小孩子应该也可以”。

   “开心就好”,11岁的卓唯说,“我喜欢芭蕾,因为跳舞时我很开心,有没有观众都没关系,我喜欢这件事本身”。

   500多名孩子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是,他们的父母都是在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有清洁工、技术工、促销员、洗头工、洗碗工、的士司机,肉菜店的售货员等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层职业,但他们过去鲜有想过孩子的梦想竟会这样艺术,甚至离他们的生活这样远。

   11岁的林琳(化名)换下芭蕾舞纱裙后,就得穿过混杂着台球桌、大功率音箱、游戏机室的巷子,回到位于草埔生活区的家里。

   两室一厅的房子住着一家7口,三代同堂全靠父母经营着的一个杂货铺为生。爸爸守在店里,几乎从不回家。屋子的一面墙贴满了林琳的各种奖状。在一张芭蕾舞海报中,林琳斜侧着身子,绷起一只脚尖,手腕很有力量地交叠在一起,表情严肃中带着一抹浅笑。

   林琳的艺术特长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除了妈妈外,其他人对林琳在跳芭蕾舞一无所知。“只是想着她喜欢跳就让她跳,但也是在舞台上看到第一次化了妆的她才觉得那么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7821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