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红旗,凝聚火热中国力量

2015年05月14日 15:34:04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定日县绒辖乡小学的临时复课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随国歌在朝阳下冉冉升起。

  “4·25”大地震后,人们的生活正在回到震前的样子,却又与震前不完全一样。不仅仅是绒辖,灾后的吉隆、聂拉木,桑珠孜甲龙沟、拉孜等灾后临时安置点上,当人们看到一面面红旗升起时,都不由驻足凝望。炊烟中、蓝天下,绿色和蓝色的帐篷城里,一面面国旗、党旗、军旗迎风飘扬。

  人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些争分夺秒的日日夜夜。这场发生于邻国境内的大地震,使喜马拉雅山中段一带房屋倒塌、人民受灾、山体滑坡、道路中断、通信不畅……

  数千公里外的灾情牵动了党中央的心,自治区党委一声令下,一支由党、政、军、警、民组成的救灾大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严格按照区党委的命令,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千里急行。

  他们是军人、是公安民警、是干部、是医生、是工人……

  此时此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他们视灾区人民如亲人,集中力量,通力协作,以实际行动向国旗、党旗、军旗宣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危难时刻,我们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十多天来的救灾行动,使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次生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如此快速的行动,如此高效的运作,如此显著的成果,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救援体系的完善性。

  此时此刻,这红旗,凝聚千万颗火热的心,汇聚成强大的中国力量,飘扬在世界之巅。

  大震后,他们舍生忘死

  4月25日14时11分,日喀则市聂拉木公路养护段内,自治区公路局副局长桑布正与日喀则公路分局领导就干部考察问题进行交流。突然之间,山崩地裂、房屋晃动、落石横飞,各类车辆的警报装置响彻天空。所有人意识到,他们遭遇了强烈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之后,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若要以最快速度抢救生命,公路抢通是关键中的关键!尤其是像喜马拉雅山区这样,山高谷深地带,公路抢险保通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格外艰巨。

  从震感中反应过来的灾区公路养护干部职工,迅速将抗震救灾抢通保通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14时20分,地震过后9分钟,在聂拉木公路段大院内,桑布组织聂拉木公路养护段职工成立了一线公路应急保通临时领导小组,就地展开抢通保通。

  桑布说:“大灾当前,干部考查就在公路抢险保通一线进行!谁冲在最前,谁的工作成绩突出,谁就优秀!”

  20分钟后,由聂拉木公路养护段职工组成的两支突击队,分别从聂拉木县城向日喀则、樟木方向徒步挺进,正式拉开了“4·25”抗震救灾交通公路应急抢通工作序幕。

  与此同时,距离聂拉木县780公里外的拉萨市,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主要领导牵头的公路应急抢险保通工作领导小组也迅速成立,下设综合协调、抢险保通、运输保障和后勤保障组。各组从拉萨出发,连夜向灾区挺进。

  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交通运输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要求地方交通抢险保通运输队伍和武警交通部队形成救灾梯队密切配合,并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一线。

  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统一协调下,山南、林芝、拉萨等距离灾区较近地市的交通运输部门,纷纷派出抢通保通队伍,与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一起,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为了科学部署救援工作,由西藏交通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西北铁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队伍也赶赴灾区,开展灾情调查。

  所有机制启动起来,所有队伍动员起来,所有物资调配起来,科学调度、统筹衔接、全面挺进!地震面前,各支抢险保通力量“抢”声不断,抢第一时间救人、抢第一时间踏勘现场,抢第一时间制定抗灾方案,抢第一时间清理塌方落石,抢第一时间运送救灾物资……

  争分夺秒 步步推进

  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有100多公里的聂拉木县樟木镇和吉隆县吉隆镇,地震发生后最为外界牵挂。两镇离震中近,受震灾影响严重。特别是樟木镇,夹在大山中间,次生灾害威胁大。由于道路中断、通信不畅,外面的救援进不去,里面的信息出不来,樟木镇一度成为“孤岛”。

  4月26日20时50分,318国道聂拉木县城至亚来乡路段实现初通,日喀则至聂拉木县救援通道打通。

  4月28日18时,通往樟木镇的生命通道初步打通;19时,刚刚打通1个小时的樟木公路发生4处塌方。

  4月29日14时30分,聂拉木至樟木镇路段重新打通,交通工作重心开始转入拓宽路面、实现畅通的保通阶段。

  4月30日凌晨1时,樟木镇伤员及群众4300余人全部转移。

  在此之前,吉隆县城通往吉隆镇的“生命通道”也已打通。这支由军民联合组成的交通抢险队伍正奋力清除吉隆镇通往热索桥方向的滑坡体。

  地震过后,天气异常。4月27日,聂拉木县、吉隆县开始出现雨雪天气。道路湿滑,作业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导致机毁人亡。

  一边是恶劣环境带来的随处可见的危险,一边是灾区群众亟待救援的期盼。危急关头,是什么在支撑这支抗震救灾抢险保通?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助精神。

  如今,通往樟木镇的道路已经进入保通阶段,受灾后雨雪等次生灾害的影响,滑坡泥石流不时出现,这些路段保通任务依然艰巨。

  吉隆镇通往热索桥方向的滑坡体清理工作,仍在夜以继日地进行。

  5月10日,捷报传来。经过武警交通部队和我区公路养护职工们艰苦奋战,中断13天的吉隆镇至吉隆口岸路段8日初通后,10日晚实现保通。11日,各种救灾物资、大型机械陆续进入口岸。

  至此,我区在“4·25”大地震重灾区因地震损毁路段全部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全部贯通。

  吉隆县吉隆镇至吉隆口岸路段因地震引发大小山体滑坡28处,其中最大一处滑坡在距离吉隆口岸14公里处,滑坡体平均厚度35米,斜长近200米,塌方量达270余万立方米。武警交通二总队四支队100余名官兵和公路养护工人们,经过连续8昼夜联合奋战,道路于8日初通后10日晚实现保通。

  灾区道路通畅确保了救援力量和物资的及时运输。截止5月10日,我区共投入救援力量近5.8万人次,车辆机械2700余台次;灾区通讯基站运行正常;救援物资正有序送抵灾区,保障充分。

  战天灾,他们冲锋在前

  4月26日凌晨3点,吉隆方向,孔塘拉山口,风雪交加。日喀则消防支队救援车队正在赶赴灾区。

  虽然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可救援车队仍然在冰雪路面上缓缓前行。“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日喀则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多拉说,他们一行30人在地震发生后立即朝吉隆地震灾区赶,由于风大雪大,他们经过10余小时的长途行车,离吉隆县城还有30余公里。他们是先遣队,后续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

  危难时刻,生命至上。生命第一、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一,是命令更是行动。抗震救灾“黄金72小时”,分分秒秒都被看得无比宝贵。救灾大军拿出了与死神赛跑的决心、勇气和实际行动,筑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屏障,传递出党和政府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的宗旨和情怀。

  无论是在滔天巨浪之中,还是在山摇地动之后,人民群众最先看到的,往往便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在灾区,那一抹橄榄绿、救援红,就代表着平安。

  强震之后,西藏军区千余官兵奉命星夜驰援日喀则灾区,截止25日22时,已抢救伤员100余人、安置受灾群众2500余人。

  灾情发生后,西藏军区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日喀则军分区派出1050名官兵和预备役人员、出动车辆75辆和工程车12台驰援灾区。与此同时,解放军第8医院抽调60名专业医护人员分成两组,分头挺进灾区。

  4月26日凌晨,按照日喀则军分区统一部署安排,驻藏某团出动200余名官兵组成第二梯队,携带帐篷等救灾器材,冒着暴风雪奔赴樟木地震灾区。在地震灾区,解放军官兵与灾区群众一起协力搭建起救灾帐篷、设置饮用水点,确保受灾群众平安度过震区首夜。

  为缓解灾区“孤岛”樟木物资紧缺现状,保障群众正常生活,自治区紧急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组织调拨物资,通过空投方式及时送往灾区。成都军区共派遣9架直升飞机执行空投任务。

  27日下午15时左右,执行运输任务的成都军区某旅副参谋长唐春介绍说,执行任务的直升机,曾参与汶川和鲁甸地震救灾,有丰富经验,也有信心能执行好此次任务。

  受地震影响,我国援建的尼泊尔那苏瓦卡里水电站200多名中国员工被困。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村被困人员也达140人左右,两地人员生活物资短缺。从4月27日开始,成都军区派出3架直升机,经过3天的努力,陆续出动33架次,营救出全部被困人员396人,

  谈起被解救回来的事,被解救人员周树良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国家第一时间派出直升机救援我们,更感谢西藏人民给我们妥善的安置,作为中国人,真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灾后当日第一时间,公安部消防局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调派西藏公安消防部队266名官兵临危领命,携44辆消防车、817件套装备器材,迅速展开搜救、风雪千里驰援。在灾后黄金72小时里,共救助受伤群众21人,搜索救出遇难者遗体3具,协助疏散转移群众6000余人。

  灾后当日下午,西藏、重庆、四川、云南、青海、重庆、贵州公安消防总队3204名消防官兵、87条搜救犬已集结完毕,做好跨区域增援准备,随时准备出发。

  自治区公安厅迅速调集公安边防、消防、交警、特警等救援力量紧急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抢运物资、救治伤员、安置群众。

  西藏公安消防总队调派拉萨、山南的130名消防官兵、20辆消防车赶赴灾区参与救援。

  灾后的当天下午,驻扎于聂拉木县樟木镇的武警交通二支队十中队已在营区安置转移群众200余人。

  同一时间,吉隆县政府、边检站、边防派出所及相关部门就为群众搭建起了临时帐篷,提供了免费食品及必要药品。

  驻吉隆镇全体公安边防部队官兵立即投入抢险救灾,奔赴十余里外的多浦村和新江村等重灾区开展救援。

  ……

  爱,第一时间在灾区汇聚;救援物资,第一时间向灾区输送;全区各级各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救援人员迅速出动,帐篷、食品、药品源源不断“飞”向灾区……

  为安置,我们全民动员

  除了专业救援队伍和国家、自治区民政部门,在地震灾区,通信、电力等企业职工也同样不畏惧艰险,为了灾区人民在地震后尽快脱险,不分昼夜奋战在抗震抢险一线。

  地震发生时,樟木口岸电信局局长才旺贡保正在日喀则办事。他立即组织人员赶往樟木镇。但由于友谊隧道被堵,他们被迫撤了回来。

  4月27日,友谊隧道打通后,才旺贡保和后续抢修队伍奔赴一线,增援已在灾区奋战一天两夜的抢修生命通信线的队伍。

  他和同事背上台式卫星电话、手持式卫星电话和维修工具,徒步往樟木赶。晚上8点,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他们到达樟木镇,并用卫星电话第一时间向聂拉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了灾情——“孤岛”樟木第一次和外界有了联系。

  由于聂拉木往樟木口岸通行道路受阻,车辆无法前行。为探寻新的途径,绕过天险和塌方路段,经重新对地势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后,通信抢修队伍被分成三组,每组5人,徒步奔赴通信抢修点。

  第一组为光缆抢修组,顺光缆沿线向下一通信抢修点徒步前行;第二组为技术组,携带移动便携式通信设备往樟木口岸徒步前行;第三组携带移动基站设备,重新选点架设基站,对樟木镇进行网络覆盖。

  灾情发生后,国网山南供电公司按照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4月26日中午3点,国网山南供电公司调集抢险人员8人、应急发电车(500千瓦)1台、拖挂式发电机(50千瓦)2台、抢险物资若干(价值165万余元)以及抢险车辆1台,前往日喀则地震灾区开展抢险工作。

  4月28日晚,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为确保樟木镇受灾群众安全,连夜制订方案、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序组织受灾群众向外转移。

  4月29日凌晨一点,桑珠孜区干部杜忠亮的手机铃声响了。上级领导电话告知他,立即组织本单位干部赴甲龙沟搭建帐篷,樟木灾区群众将被安置于此。接到樟木大转移的命令之后,日喀则市动员桑珠孜区和拉孜县两地数千名干部和群众,配合解放军部队和民政部门,连夜搭建帐篷数千顶。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国网西藏电力又向地震灾区派出了第五批27名抢险人员、4台车辆以及再度调集的低压绝缘导线、入户绝缘铝导线、节能灯、两孔插座等价值300多万元的抢修物资、材料,从拉萨出发前往日喀则,为地震集中安置点架设线路以及帐篷通电提供电力保障。

  按照要求,在日喀则待命的国网西藏电力7名抢修队队员和1台500千瓦发电车连夜赶赴日喀则市各集中安置点提供电力供应,为灾区集中安置点前期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国网西藏电力聂拉木、吉隆抢险分队共50人继续在上述两地开展后期陆续搭建的帐篷电力保障工作,确保灾区安置点的电力供应。

  4月30日凌晨4点,樟木镇邦村53岁的农民巴桑德吉,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和6岁的孙子,从军车中走下来,在拉孜县安置点工作人员次旦多杰帮助下,来到32号救灾帐篷,这儿是她的新家。

  十几平方米的蓝色帐篷里,整齐地贴边摆放着5张折叠床,厚被子、毯子、藏被、藏袍配置齐全;床下崭新的2个暖水瓶装满开水,急救箱里各类常用药品都有,洗漱用品也配备妥帖。

  次旦多杰给舟车劳顿15个小时的巴桑德吉一家倒上热水,送来了刚出锅的黄瓜炒肉和土豆烧牛肉,还有热米饭。巴桑德吉和孙子一起坐在床上吃饭,老母亲躺在边上的床上休息。

  地震中,巴桑德吉家里的4层楼房倒塌,现金和贵重物品被埋。此后几天,他们被安置在镇里的安置点里,但被余震和山体滑坡折腾得心惊胆战。她说:“家里房子都塌了,石头到处乱飞。现在有住有吃,这下踏实了。”

  帐篷外,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记者 孙开远 益西加措 王杰 常川 段敏 刘玉璟)

危难时刻,一名老党员的选择与担当

大爱谱写爱民壮歌——西藏军区某团抗震救灾记事

[责任编辑: 薛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780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