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高震级下的较少伤亡是如何实现的——西藏抗震救灾两周调查

2015年05月09日 20:44:33 来源: 新华网

  救援难、伤亡少——复杂地质条件徒增救援难度,果断举措有效降低伤亡

  此次西藏地震灾区均处边境一线,高寒缺氧、地质结构复杂、山大坡陡沟深,救援难度极高。

  频发的余震,异常的天气,导致灾区塌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不断,阻断了许多通往地震灾区的通道。聂拉木县樟木镇、定日县绒辖乡、吉隆县吉隆口岸交通一度中断,成为“孤岛”。

  吉隆镇至吉隆口岸的公路,8日下午才正式打通。此时,离地震发生已经整整13天。地震发生后,20余处滑坡带、270余万立方米的塌方量,阻断了这条70多公里的道路。

  为转移口岸被困的受灾群众,以及被困尼方境内我工程施工人员,成都军区陆航团的飞行员,数十次高危飞行,将所有人员全部转移至吉隆镇。

  高原灾区的抢险救援难度可见一斑。

  定日县县长王坤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带着救援人员徒步数十公里,抵达受灾严重的绒辖乡;吉隆县人大主席次仁,地震当天就带着两名医护人员,徒步数公里进入乃村,查看灾情,救治伤员……

  武警交通部队和西藏公路养护部门的数百人,日夜奋战,抢通道路。

  4月27日,通往绒辖乡的道路打通;28日,聂拉木县至樟木镇的公路打通;5月8日,吉隆镇至吉隆口岸的道路也终于打通……越来越多的生命通道被打通。

  地震发生后,从村居一级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西藏各级各部门领导迅速行动,果断决策,一批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不畏艰险,深入灾区抢险救援,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523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