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阳光照在曲松多河上——中尼边境震后蹲点笔记

2015年05月06日 17:54:0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藏日喀则5月6日电(记者张京品、王军)美丽的曲松多河,在中尼边境默默孕育着两岸人民。地震发生后,河道上伤痕累累,碎石滑坡;河岸不远处村庄更是瓦砾成堆,村民们经历生死劫难。

  地震以来,新华社记者蹲点中尼边境,发现崇山峻岭难挡人间关爱,天灾无情难摧人心坚强。生活在曲松多河两岸的受灾群众,在守望与互助中走过悲伤,带着新希望重建家园。

  全乡350户中349户房屋受损倒塌

  位于中尼边境的萨勒乡,海拔3000多米,是日喀则市吉隆县最靠南边的乡镇,一条蜿蜒狭长的曲松多河让它与尼泊尔隔河相望。

  萨勒,藏语意为“山谷间的小平地”,是2013年从吉隆镇分出来新成立的行政乡,全乡7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震前户籍人数1653人。这个乡距离此次地震震中仅40多公里。

  那时,大地轰鸣,地动山摇,惊慌失措的人们叫喊着四处躲避,曾经的“人间天堂”瞬间被散落四地的巨石、蔓延无序的尘土包围、笼罩……全乡350户中349户房屋受损倒塌,死亡3人,重伤3人。

  如今站在河边,记者仍然看到对面的尼泊尔山体表层伤痕累累,有许多像被刀切割的直线状“伤疤”。在山体中间多处大小不等的塌方,不时滚下的石块和巨大的塌方体带起一阵阵尘土,滚入河中激起大片水花,十分可怖。

  村庄瓦砾成堆,满目苍凉。地震后,记者三次探访萨勒乡,颠簸的盘山路,既面临高原海拔的攀升,又面临路上的滚石,沿途又不时看见路两旁高过车身数尺的积雪,陡峭处,车轱辘与悬崖边相距不过两拳。

  33公里的路,行程2小时,在翻过一座5000多米的雪山后,终于来到半山腰的地震重灾区萨勒乡卡邦村。记者在乡政府所在地萨勒村看到,这里几乎所有房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是整面墙体坍塌,有的是内部结构严重受损。

  萨勒村村民罗布桑珠家的房子2011年地震时受损,在国家帮助下,2013年完成翻盖,这次地震中又出现巨大裂缝。罗布桑珠说:“一家人正准备吃午饭,突然感觉房屋晃动,起先没有太在意,可晃动长了,一家人赶忙踉踉跄跄跑出来,此时房屋就倒塌了大半。贵重的财产都被埋在了下面。”

  崇山峻岭难挡人间关爱

  由于道路中断、通信不畅,萨勒乡一度成为交通、通讯“孤岛”。该地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多变、雪雨交加、地质复杂、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随处可见,救援难度极大。

  有一种爱叫责任,崇山峻岭难挡人间关爱。地震后,各种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连夜奔赴萨勒乡。26日下午,武警西藏总队日喀则支队救援小分队连续行军6小时后到达萨勒乡,迅速展开救援工作。同时带去了帐篷320顶、方便面690箱、矿泉水420箱、干粮240件等若干。

  27日上午,由西藏公安边防侦查支队吉隆站队组成的救援队伍抵达萨勒乡后,当即为村民搭建帐篷,救治伤员,为临时安置点打扫卫生。

  有一种温暖叫守望相助。地震发生后,基层党员干部冲在一线,精心转移安置人员,使后来7.1、7.0级等余震发生后,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地震发生后,占岗村党支部书记普布次仁带人逐户排查,发现村民米玛被石头砸伤锁骨后,马上送其救治。搭帐篷没有平地,普布次仁主动将刚刚长出荞麦青苗的3亩地让出来,全村36户村民全部住上了帐篷。

  米玛罗布是吉隆县人民医院驻卡帮村的干部,地震后得知村里有两位孕妇可能临产,他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连续20多个小时奔波在两家之间。得益于米玛罗布丰富的接生经验,地震第二天的4月26日,卡帮村的孕妇旺姆和嘎琼先后于清晨5点和中午12点生下孩子。旺姆的丈夫次旺说:“如果没有米玛罗布,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萨勒村除了安置本村村民,还要接受转移过来的色琼村和拉比村的300余名村民。由于村里平地少,村第一书记尼玛桑旦和村两委向群众做工作,将10多亩村集体土地无偿用于两个村的安置。得知发放物资缺人手,卡帮村双联户户长罗次骑着摩托车到集中点带菜,挨家挨户发。

  受到感召,不少村民也自发参与到救灾中。5日占岗村村民集体到山上捡了两车干柴,一辆送到色琼村,一辆送给指挥部。萨勒村村民格桑主动到安置点帮忙搭帐篷。他说:“困难时期,我们都想做点自己能做的事。”

  地震时,离萨勒乡不远的边境,有几位尼泊尔村民在那放牧,滑坡堵住了回去的路,他们向萨勒乡发出求救信息。萨勒乡曲松多边境检查站站长公觉朗加请示后,专门为他们搭建帐篷安排生活,于1日将他们送出境。尼泊尔人普琼说:“中国政府的救灾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的照顾。”

  安置点生活正常,物资充足

  曲松多河静静东流,高原天空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对于大地震的萨勒乡人而言,踏实的新生活早已经开始了。

  记者在萨勒村帐篷安置点看到,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军绿色的帐篷错落有序;远方山上白雪皑皑,但帐篷内有厚厚的棉被和打满开水的暖水瓶。不少帐篷旁用铁皮圈起了小厨房,帐篷上全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当中午,家家户户门前都飘起了炊烟。

  在帐篷堆里,最惹人瞩目的是萨勒乡完全小学的“帐篷教室”,英语教师拉姆正给六年级的学生们上课,教室只有两面“布墙”,但孩子们认真听讲。简易厨房里后勤人员正给孩子们准备午餐:土豆粉条肉丝。

  在色琼村帐篷点,记者看到每家帐篷前都有一个铁炉子。正在吃晚饭的米玛一家说:“撤离时什么都没带,政府考虑太周全了,送来了炉子,还发了蔬菜、碗筷。现在生活物资很齐全,酥油、糌粑、大米都有。”

  目前安置点内的生活趋于正常,物资保障充足,为了帮助村民们早日恢复生产。保险公司对房屋倒塌的群众,进行了一定金额的赔付。对于家中有遇难者,政府也给1万多元慰问金。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卡帮村村民加鲁专门将习总书记与西藏各族人民心连心的画像摆在帐篷正中间,并挂上了象征吉祥的哈达。她说:“托吉齐(谢谢)!感谢党!感谢国家!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就有信心重建家园,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

  穿过雪山云层,温暖的阳光驱散高原的寒冷,洒落在集中安置点的每一顶帐篷上,也洒在曲松多河流淌的河面上。趁着阳光正好,帐篷前很多人开始晾晒刚洗净的衣服,顽皮的孩童追逐着嬉闹,年迈的老者淡然地煮着酥油茶晒太阳。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