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跟新华社总编辑学采访

2015年04月01日 18:41:4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跟总编辑学采访:如何在信息冗余时代撑起深度报道的蓝天

  编者按: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实时性、交互性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成了碎片化模式。那么,我们还需要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吗?还会有人愿意去做调查采访吗?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性会被OGC(用户生产内容)、AGC(数据生产内容)所取代吗?或许,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作为职业记者,越需要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事实,用思辨传递思想,用文字书写历史。以下是来自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的一篇采访手记,与我们分享了《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的创作过程,为同行们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提供借鉴,或许,也能为新闻从业者增添些自信和力量。

  2015年1月底,正值数九隆冬,东北滴水成冰。

  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何平总编辑率领新华社调研小组深入辽宁调研,主题是东北经济。总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辽宁分社负责人赵承等和我一起成为调研小组成员。我们奔赴沈阳、大连两地,走访9家企业、召开3次座谈会,与40多位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一线职工和专家学者,就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采访交流。

  从1月28日开始采访,到2月15日发出《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一稿,历经19天。这19天,终生难忘,受益终身。

  深入调研的背后,是记者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总编辑是怎样采访的?作为一个入社12年的记者,很珍惜这样一次总编辑公开课的机会。

  尽管有了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这堂课一开始就像上足了发条,节奏快、强度大,对体力与脑力的考验超乎想象。

  真正的新闻是跑出来的。何平要求,采访一定要到车间、上码头、进家庭,这样才能拿到最真实的情况。

  1月30日,大连湾码头。硬硬的海风就像冰粒子拍在脸上一样生疼。大船重工副总经理殷学林就站在码头上,与何平总编辑在凛冽海风中交谈起来。

  这段冰冻彻骨的采访,也激发了《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这篇文章的一个灵感:用“冷”作为稿件的药引子。文中写道:“我们正在吃老本。”迎着刺骨寒风,站在码头上的大船重工副总经理殷学林对记者说:“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只接到一个新订单。”

  何平总编辑改到此处,写下一句话:“天气的冷对东北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经济的冷却让他们不免忧心忡忡。”

  没有码头采访的亲身经历,笔下怎么会有这样贴切的语言呢?

  4天采访,有3场座谈会,每次都在3个小时以上,其中两场是顶着太阳进,看着月亮出。几个小时下来,很多人都坐不住。何平总编辑没有起身一回,始终如一地倾听、记录、插话、发问甚至连连追问。有场座谈会原安排在宾馆进行,何平总编辑说:“我们采访,怎么能让人家来呢?我们要去采访对象那里谈。”于是座谈会从宾馆挪到了省发改委,10多位厅局长不用跑腿了。

  记得采访最后一天,何平总编辑领着大家对几天来采访的情况进行梳理汇总,从晚上八点多研究到第二天零时5分。等到大家谈兴正浓走出会场时,倒茶水的服务员已酣然入睡。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前中)到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实地调研

  这样跑新闻,新闻怎么会“跑”呢?

  采访要带着眼睛、耳朵,更要融入思考与思辨。这是我跟随何平总编辑采访得到的一大体会。

  “有的地方是此消彼长,但东北二产不能下滑和削弱,三产怎么做呢?”“继续以投资为主要拉动,会不会有后遗症?”“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负增长,就业、居民收入没受太大影响,什么原因呢?”

  何平总编辑的发问,总是一针见血直奔主题,在抽丝剥笋间找到我们最想要的东西。通过一系列问答,与不同采访对象的走访见闻,达到互为印证、相互补充、主题深化的效果。

  无论面对省委书记还是车间主任,何平总编辑对每个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总能令人轻松地进入受访状态,敞开心扉,讲真话、说实情,甚至动感情。

  采访中,北方重工董事长耿洪臣、沈阳鼓风机董事长苏永强、辽渔集团董事长刘建君,三位国企老总,谈到困难与希望,几度潸然泪下,令人感慨万千。

  新松机器人董事长曲道奎、大连光洋科技董事长于德海,两位挺立创新潮头的企业掌门人,谈及梦想与挑战,目光灼灼,信心满满,话语中透着冲天的干劲。

  “经济形势怎么样,企业家最有发言权;应对挑战,企业家各有各的高招。”何平总编辑强调,文章要好看、吸引人,不能一般化地叙述,见物不见人,要有精彩的故事。

  按照何平总编辑的要求,我们在《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第四节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以上那些人物。果然,这些带着感情和温度的人物描写,成为了通篇提气的亮点,受到了广泛赞誉和好评。

  发人深省的背后,是思想的深度、高度与精度

  登高才能望远。一篇稿件立意的高低,决定了传播效果的成败。

  “深刻解析新东北现象这个样本,实际上就是回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在导语中开宗明义做出的判断,这也是何平总编辑进行这次调研的目的。

  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到今天的增速被腰斩,东北的确堪称新常态下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区域。如何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是东北乃至中国都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

  当我还停留在驳斥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论调的层面时,何平总编辑强调,不要生硬地作结论,要用事实来回答,用解剖东北来回答中国问题。

  站在这个高度,何平总编辑将题目从“历史关头的关键之战”改为“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几字之改,文章的意境焕然一新,高人一筹,更加积极进取,体现了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高度与视野。

  在稿件写作之初,何平总编辑反复强调,要把握大局大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深入研究东北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报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分析制约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讲清楚怎么看、怎么办,提振信心;要强化辩证思维,力求全面、辩证、历史地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每一天采访结束,无论多晚,何平总编辑总要招呼大家梳理全天的内容,捕捉细节,提炼观点,碰撞火花。

  ——看待东北经济,要看总量,也要看含量;要全面看、辩证看、历史看;

  ——东北振兴十年,解决了许多迫切问题,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深层次问题;

  ——机遇仍大于挑战。唱衰看法并不符合实际,是一种误导。——东北一些产业,仍处于“高端中的低端”,这也是“东北现象”。

  ……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484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