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盘点20年前受中组部表彰百名县委书记 16人晋升省部级

2015年03月31日 09:37:23 来源: 大河网

16位晋升省部级的县委书记 毛万春曾任汤阴县委书记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

  1995年6月,中组部表彰了100名全国优秀县(市、区)委书记。他们是从2800多人中精心遴选而来,入选几率仅为3.5%。“郡县治,天下安”,始终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善治状态的一个显著标杆。

  整整20年过去了,让人感慨万千的是,这些佼佼者中,有的官运亨通,有的原地踏步,有的退居二线,有的因公殉职,有的锒铛入狱。其仕途的升降浮沉,精准地应和着革故鼎新、选贤任能的时代节拍,因而也成为了洞悉中国政治密码的独特标本。

  16人晋升到省部级

  获中组部表彰之后,这些县委书记晋升速度相当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月,已有2人晋升到正省级,14人晋升到副省级,此外至少42人晋升到正厅级。引人注意的是,许多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杜家毫、毛万春、李玉妹、于迅、陈伦、陈光、胡晓华、饶益刚、王三堂等均赫然在列。其中,2013年当选湖南省省长的杜家毫,2014年递补为中央委员的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毛万春,先后在山东、广东担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李玉妹,目前仍具备“更上一层楼”的空间和潜力。

  这与那句古话颇有暗合之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自古以来,县令尽管品秩不高、俸禄亦薄,但因其担负着一方福祸安危的责任,往往由皇帝亲自任命和罢免。对于那些抱负远大的官员而言,倘若有机会主政一县,不仅可得到全方位锻炼,也将在仕途中赢得宝贵先机。许多政绩彪炳的政治家,如欧阳修、王安石、包拯、寇准、于成龙等人,无不受益于此。早年曾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深有感触:“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并不容易……县委书记当好了,到地委、省委工作就比较容易,比较顺手。”

  不过,在现行“逐级提拔”的制度模式下,从县委书记成长为省部级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长时间的历练和培养,需要经过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摔打和考验。以“领跑者”杜家毫为例,因上海当时实行“市直管县”,他1993年担任的松江县委书记实际上是厅级。即便如此,在成为副省级官员(上海市委常委)之前,他仍经历了松江区委书记、杨浦区委书记、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市政府秘书长等6个关键岗位磨练,而这一培养过程长达11年之久。

  根据领导者的成长规律,这16名省部级官员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包括环境塑造、组织培养、机遇垂青、贵人相助、个人努力。就其个人因素而言,品德、能力、学历、经验等都堪称一时之选,在此前提下,“年龄是个宝”,年纪越轻就越有可能受到诸多外力的垂青与襄助。

  统计显示,这16人初任县委书记平均年龄为38.5岁,显著低于整个“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群体将近10年。其中,毛万春、罗黎明仅为32岁,李玉妹、于迅、陈光仅为35岁,杜家毫、陈光志等仅为38岁,堪称时代的宠儿、同辈的翘楚。巧合的是,199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提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选人等思想障碍”,“形成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组成的梯次结构,年轻干部所占比例要有较大的提高,保证有一批30多岁、40多岁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及时选拔进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于是,这批获中组部表彰的年轻县委书记,很快进入“小步快跑”的快车道。

  年少得志,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从有利的方面看,组织部门或重要岗位已将这些官员“摆放”在更强的聚光灯之下,接受着来自各方的关注与考验,进一步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领导才能与艺术。但另一方面,正如“彼得原理”所揭示的,不同层级领导者的领导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把在县里形成的“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带到更高的平台和岗位上,结果只会导致“一流的县委书记变成二流的市长”。因此,如何突破这个“彼得高地”,是这些青年才俊必须全力应对的现实挑战。

  从现有资料看,他们晋升之后表现各异。在“政治锦标赛”模型下,经济绩效被作为官员选拔的核心指标。例如,李玉妹主政莱芜5年,现代化的“钢城煤都”迅速崛起。也有人能始终紧跟时代潮流,1961出生的毛万春,担任洛阳市委书记期间,就经常与网民互动。还有人始终伴随着争议,以“诸城改革”闻名的陈光,在主政菏泽后复制诸城模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至于他们在省部级岗位上的作为,历史将会评说。

  县委书记的“天花板”

  与这些官员“小步快跑”相比,还有5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显得步履蹒跚,最终止步于正县级。获中组部表彰这一年,张玉琢59岁、刘爽56岁、黄润昌53岁、杨富荣52岁、冷相发48岁。之后,刘爽转任市公安局局长并在此岗位上退休,其余4人均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县委书记位置上退休。究其缘由,除了年龄偏大,其他的原因我们已无从考证。

  这种“天花板”困局,迄今仍未能得以有效破解。很多从基层摸爬滚打、循序渐进成长起来的干部,当了一任县委书记之后,年龄基本已不占据优势,去向大多是人大或政协。河南省一份调研报告显示,1978-2008年,商丘市103名县委书记中仅提拔了22人,其余大多被平调到市直机关。

  表面上看,这一安排有某种合理性。党政机关的“金字塔”型结构,决定了领导职位越往上走,越是“僧多粥少”。

  应当承认,县委书记的“年轻化”,给这个群体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但是,由于操作上的简单化,许多地方一度出现了“年龄杠杠”。例如,超过45岁就不再提拔担任县长、县委书记,超过50岁就不再提拔担任市长、市委书记。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官员群体的积极性。

  实事求是地讲,在整个官员体系中,县委书记是一个极富风险、十分艰难的工作岗位,需要兼具很高的文化综合素质与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并非越年轻越胜任,其最佳年龄反而应该在40-55岁之间。惟其如此,才能做到见多识广、驾轻就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化矛盾冲突于无形之中。

  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秦振华。1992年,已满56岁的秦振华,被苏州市委破格提拔为张家港市委书记。此前,他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14年,将这个穷镇变成了苏州名镇的排头兵。主政张家港后,他瞄准周边的先进县(市),公开叫板,在5年内改变了全市落后面貌,也激活了当时苏南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他提出“各项工作争一流”,一口气拿到了34个全国先进称号、37个全省先进称号,将“张家港精神”唱响全国。功成身退之后,他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常委、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后来颁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法》均明文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原籍)担任县长、县委书记。但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是,秦振华是张家港本地人。而中组部表彰的这100人中,共有17人在成长地(原籍)担任县长、县委书记,其中江苏多达3例,而且均是政绩卓著。

  用人导向是最大的导向。2009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将县委书记任命权收归省委,“统筹全省优秀干部,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配到最需要的县委领导班子担任班长”。地方上也相继实行“低职高配”,将县委书记提拔到省直机关任副厅长,或者“高配”为副市长、市委常委等职,湖南省甚至出现了正厅级县委书记。

  这些举措确实发挥了激励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打破传统的选任办法,扩大选人用人的层次和范围,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只有营造出“赛场选马”、奖优罚劣的制度环境,培育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肥沃土壤”,才能既及时剔除昏官、庸官,又使廉官、能吏看到希望。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志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2764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