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北极点世博印章,北极点的心灵震撼

2015年03月04日 15:25:4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报道,米兰和上海,两个相距9000公里的国家时尚大都会,将通过一本书而再续情缘。这本书就是由新华社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典藏》。近日,新华社上海分社和上海纺织集团共同宣布将在2015米兰世博会上联合举办特别馈赠活动,以《永远的世博会》一书为载体,向米兰世博会送上“中国的祝福、上海的问候”。

(2011年1月8日《永远的世博会》首发式 裴鑫摄)

  《永远的世博会》被誉为“上海世博会印章大全”,全书共收集了815枚“世博印章”,以及世博园内200多位馆长用母语送上的对上海世博会寄语和亲笔签名。记得2011年1月8日该书在上海书城首发时,我曾和世博“奔奔交警”林祁斌共同为读者签名售书,从下午两点签到晚上八九点,签名签到心慌手软,打破了当年上海书城单次签售码洋的最高纪录。此后,《永远的世博会》被国内数千家图书馆以及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收藏。

(2011年1月8日 在上海书城签名售书 裴鑫 摄)

  《永远的世博会》是新华社上海分社全体同仁的智慧结晶,凝聚了我们集体共同的美好记忆。世博会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许多展馆纷纷推出各类印章以留下独特的节日记忆,得到参观者热烈追捧。初夏的一天,时任上海分社社长慎海雄在世博园新闻中心值班时,从上海分社副社长姜微那本盖着各馆印章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传播手册》中得到启发,提出在世博会闭幕之际推出《永远的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典藏》的“金点子”。

(2010年7月26日 雪龙号在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 张建松 摄)

  当年,为了落实这个千载难逢的“金点子”,上海分社的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和语言障碍,到世博园区一个个展馆里展开“公关”。每一枚印章都是他们悉心敲下来的,每一个馆长的寄语和亲笔签名都是他们千方百计努力争取到的,每一种不同语言的寄语都是他们找专家仔细翻译成中文的。如今,翻阅这本编纂完美、制作精良的《永远的世博会》,仿佛又把我带回到那段“世博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回味与眷恋。

(2010年7月20日在北极圈问候祖国、祝福世博 张建松 摄)

  当年,我之所以得到代表分社签名售书的殊荣,是因为在世博会期间,我参加了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根据慎海雄社长策划,在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和全体考察队友大力支持下,我们乘坐“雪龙号”进入北极圈的时候,组织了“祝福祖国、问候世博”活动。那次考察中,我还有幸和部分队友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那是中国考察队第一次抵达北极点考察,我也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我将世博会的会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也是历史上世博会旗帜第一次插上了地球的最北端。为了留下永远的纪念,分社专门制作了“北极点世博印章”,为世博文化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北极点元素”。

(2010年8月20日 在北极点展示世博会旗帜 吴海鹰摄)

  北极点,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心灵震撼。并不是因为那里“永远找不着北”,而是因为地球最北端的海冰,正悄无声息地大面积“未融先开”,令人触目惊心。当年,我将空中航拍的北极点照片作为新闻发回国内的时候,一位老科学家甚至打电话到国家海洋局质疑:“新华社的照片是不是发错了?我到过北极点,那里应该是厚厚的冰层覆盖着的千里冰原景象啊,哪里像照片里拍摄的海冰四分五裂、冰上斑斑驳驳的样子?”

(2010年8月20日 空中俯瞰的北极点周围海冰 张建松 摄)

  千真万确,那的确是我2010年看到的北极点。当时坐在“海豚”直升机上俯瞰,亲眼所见无数支离破粹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一直延伸到地球的最北端,心中无比震撼、无比担忧。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早已经远远超过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海冰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曾经多次到北极考察。

(2010年8月20日 北极点风光 张建松 摄)

  他告诉我,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来北冰洋的时候,海冰坚如磐石,好像穿在北冰洋穿在身上的坚硬“甲胄”,破碎的海冰即使只剩下几十米方圆也仍坚硬得可怕,雪龙号反复撞击也难以前进。那时,在冰上作业非常安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冰上钻孔取样,冰芯的质量都非常高。找一块多年冰也非常容易,可以挑挑拣拣“择优录用”。

(2010年8月24日 北纬81度的北冰洋景象 张建松 摄)

  2003年赵进平教授跟随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到北极的时候,海冰的状况让这位海洋科学家大吃一惊。“一块块海冰似乎失去了坚硬的本色,好像患了软骨病似地漂浮在海面上。用冰钻钻取冰芯非常省力,但多数冰芯却因为含水量太高而不能使用。冰内部已经腐烂,人踩在上面像红军过草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赵教授曾形象地向我描述说。

(2010年8月24日 雪龙号航行在北纬81度北冰洋 张建松 摄)

  在北冰洋找一块大面积坚硬的海冰建立“长期冰站”,进行海洋、大气、海冰等联合作业考察,是我国每次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74度完成了这一任务;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9度找到了一块合适的海冰;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多次派直升机侦察后,在北纬84度找到了一块大面积浮冰;2010年我们那次,雪龙号航行到北纬86度才找到了一块差强人意的海冰。那年,雪龙号最终抵达北纬88度26分,这至今还是中国航海史上船舶抵达的最北纬度纪录。其实,如果当时有足够多的油,雪龙号完全可以冲到北极点。

(2010年8月20日 雪龙号在北纬88度举行升国旗仪式 张建松 摄)

  中国第五次、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由于考察任务的不同,雪龙号抵达的最高纬度都没有超过我们当年记录。但这并不表示北冰洋海冰不再融化。2013年9月27日,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认为,过去30年间,北极夏季海冰范围退缩史无前例,目前的北极海表温度至少在过去 1450年来异常偏高。1979—2012年间,北极年均海冰范围以每10年45万~51万平方公里的速率缩小,夏季最低海冰范围(多年海冰)很可能每10年减少73万~107万平方公里。

(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布放在北极点的中国结 张建松 摄)

  IPCC第五次报告由来自39个国家的209位主要作者和50 位编审、以及来自32个国家的600多位贡献作者、历时6年之久共同完成。报告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5年米兰世博会以“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期盼集全球之智慧,应该有更多类型更多智慧的减排之策,让我们拭目以待。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51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