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撒拉族老人:留住民族的根

2015年02月21日 10:17:4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2月21日电(记者李琳海)站在一块钉在墙上的简陋小黑板前,马光辉老人一边用粉笔写着撒拉语,一边给孩子们教撒拉语中关于数字的发音,每年寒暑假,他都会给附近的孩子们教撒拉语。

    60岁的撒拉族老人马光辉曾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一名中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他被借调到“循化县民族语言办公室”并成为负责人,保护撒拉族语言成了他肩头的重任。

    “在我看来,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不完整,保护好撒拉语才能留住这个民族的根。”马光辉说。

    据了解,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马光辉介绍,曾经牵着白驼、背着古兰经从中亚迁到高原黄河岸边的撒拉族,其语言元素中至今仍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等词汇。

    他举例说,像星期天这样的名词发音完全来自阿拉伯语,在撒拉语中,很多伊斯兰教中的丧葬习俗表达就来自于波斯语,长期在青藏高原与藏族的生产生活交流中,撒拉语中的很多生产生活用语还借鉴了藏语元素。

    和马光辉一样,致力于本民族语言保护的,还有撒拉族老人张进锋·阿伊草。

    今年65岁的张进锋·阿伊草出生在高原一个传统的撒拉族家庭,他的爷爷韩古尔班是村里有名的鞋匠,年轻时常年在甘肃省拉卜楞寺为藏族同胞做靴子养家糊口,精通撒拉语和藏语,母亲韩长麻姑是村里惟一兼通阿拉伯语、撒拉语、汉语的撒拉族妇女。

    “撒拉语不仅包含着我的童年、亲情,还蕴藏着撒拉族的文化和民族记忆。”张进锋·阿伊草说。如今,他已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谚语、歇后语的代表性传承人。

    90年代初,他着手录制《撒拉尔谚语》录音带,正式用特殊字母拟订了《撒拉尔文字方案》,并将其递交给当地政府。

    文字整理和创制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张进锋·阿伊草坚持了下来。他说,曾经,一位80多岁老人冒着严寒赶马车到他家专门听了1天1夜的撒拉尔谚语,并一再叮嘱他留住民族的根。这件事坚定了他创制符号为撒拉语记音的信念。

    2010年,中国撒拉尔少年艺术团应邀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库曼斯坦举办的国际天才儿童艺术节,由张进锋·阿伊草创作整理的14首撒拉族儿童歌曲出现在该艺术节上。

    “我希望能用自创文字将撒拉尔传统谚语、歇后语、婚礼赞词、撒拉尔的哭丧《亚斯》、撒拉尔说唱《巴西尕尕》等非物质文化艺术记录下来,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撒拉尔。”他说。

    近年来,张进锋·阿伊草还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撒拉族语言文化,来自慕尼黑的中国留学生将他收集的《撒拉尔谚语》整理成电子版,供更多人阅读了解。

    “从遥远的中亚迁至美丽的黄河岸边,高原撒拉尔用双手经营着美好生活,我也希望用这种充满异国风情的撒拉语,将撒拉族的故事讲下去。”马光辉说。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2111441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