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托起生命的圣洁——走近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俞关荣

2014年12月20日 07:10:35 来源: 人民日报

  金色的夕阳映照长江两岸,给寒冬平添几分暖意。12月12日16时许,记者来到武汉长江边的王家巷轮渡码头。“今天是英雄陈忠贵的‘七七’,大家都来给他鞠个躬!”俞关荣把30多个队员召集到一起,列队向陈忠贵遗像三鞠躬。10月25日,陈忠贵在这里因救援落水者牺牲,陈忠贵所属的“草根”民间组织——武汉生命阳光长江救援志愿队也随之家喻户晓。

  这支一年挽救200多条生命的志愿队,是由俞关荣发起成立的。

  12月11日,记者来到俞关荣任职的某翻译公司。在公司门口,记者注意到墙上的3张大照片。登雪山的、横渡琼州海峡的、传递北京奥运火炬的,主角全是俞关荣。

  “真了不起!”记者不禁惊叹。俞关荣却叹了口气:“其实我开始学登雪山,是因为2005年儿子去世……”这个铁汉老人,眼中充盈着泪花,“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就算因缺氧而慢慢死去,也是一种解脱。”

  经过严酷的体能训练,2010年9月,俞关荣向着喜马拉雅山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进发。海拔7900米!俞关荣登上了他的极限。在这里,他解开了求死的心结:“一次次极限情境激发了人求生的本能,生命是圣洁的!大自然的雄浑博大让我放开了心胸。”

  从记忆回到现实,他埋首自己办公桌,忙着审核志愿队员的申请表。“今年,我们终于可以给180多名队员买意外险了。”俞关荣欣慰地说,“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大磉”,是俞关荣的微信昵称。“磉”是何意?俞关荣解释:“磉是古代建筑里顶柱子的大石墩。我做不了顶梁柱,就想给顶梁柱做个基石。”

  在参加登山、横渡等极限运动过程中,俞关荣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公益理念,也学习了不少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何用所学所能挽救更多生命?爱好游泳的俞关荣注意到,江城武汉,长江、汉江岸线长,每年溺亡人数多。特别是夏季,戏水的儿童、大学生,是溺亡的高危人群。“孩子没了,家庭就完了。”

  2010年,在他的倡议下,武汉18支冬泳队联合组织成立武汉水上救援队,他被推选为队长。

  队长俞关荣非常重视救援活动的常态化。每年从6月7日高考至9月1日暑假结束,他要求队员轮班定岗值守。有了这支队伍,近两年来,武汉市长江溺亡人数下降约一半。

  志愿队成绩卓著,但俞关荣也曾想过放弃。“我们像个‘没爹娘’的黑户,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做什么全凭自愿,组织起来太难了。”俞关荣解释,“爹”就是可以挂靠的政府机构,按照过去的管理办法,社会组织必须有“爹”才能合法注册;“娘”就是资助者,多年来,志愿队对队员的奉献没有一点经济补偿。

  “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不需要挂靠单位,今年我们中心终于正式注册;武汉市民政局计划将我们水上救援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扶持;政府出资,保险公司专门为我们救援队员设计险种……”俞关荣难掩喜悦。

  “我们的公益组织越来越上轨道,我也想真正退休、带着老伴环游世界了。”俞关荣即将完成“大磉”的使命,他的生命阳光依旧灿烂。

  记者手记

  “无论上天给予你什么/你都应该欢笑着歌唱/这样你才有力量/这样你的生命才会绽放!”这是朋友写给俞关荣的一首小诗。

  俞关荣的大半生,像许多同时代人一样,童年时期赶上物资匮乏;青少年时期赶上上山下乡;20多岁回城当工人,好不容易通过勤奋工作当上工厂管理者,50多岁却遭遇下岗。更不幸的,是晚年丧子。是埋怨社会、伤春悲秋,还是挺起胸膛,重新寻找生命阳光?经过艰难的心灵历程,俞关荣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救助他人生命的公益事业。

  不论生命给予什么挫折,都要积极面对,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俞关荣的故事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732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