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同扫羊圈同搅饲料同哭同笑,让受访者打开心扉

爆款纪录片《一亿人的脱贫故事》“打动人心的力量”是这样炼成的

2021-03-07 16:35:0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刘小草

  八年来,中国近一亿人脱贫。

  一亿人,手牵手,可绕地球三圈。

  一亿人,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一”相加得来。这个“一”,是过去在人前不敢说话,而今通过直播带货赚钱的山里女人;是失去双亲、辍学打工,而今重返校园、重拾书本的花季少女;是扶起了志气,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还要带动村民的残疾大叔……

  这一亿人,是一亿个转折、一亿个命运、一亿个梦想。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敌人”是与之缠斗千年的贫困。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中,每一朵“浪花”的奔腾跳跃,汇聚成大海的澎湃蓬勃。中国人的战贫史,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书写出新的一页,细看这部历史,里面充满一个个战贫人的人生传记。

  新华社音视频部推出三集重磅纪录片《一亿人的脱贫故事》,着眼于汇成“一亿人”的“一个人”,为奋斗者个人画像,也为伟大时代立传。

致敬奋斗众生的创作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分为三集,《百年使命》《寻路中国》和《奋斗众生》,分别是主创人员抱着党报党刊、漾着笑脸、噙着泪水完成的。

  “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在第一集《百年使命》中,我们可以听到“直过民族”独龙族人民的歌声。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立足我国国情,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作为开篇的《百年使命》,承担着提纲挈领和宏观论述的任务。

  “我抱着党报党刊仔细研读,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等,从中体悟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百年使命》编导王冰笛说,“在党的各项政策中,我仿佛看到了在采访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产业扶贫、家门口就业、‘悬崖村’贫困户易地搬迁……这些政策真实可感,它们改变的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有了“根”,就能“开枝散叶”。第二集《寻路中国》,从中观视角讲述中国为摆脱千百年来压在头上的“贫困大山”,寻到了怎样的“路”。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是贵州乌蒙山区毕节市威宁县扶贫办主任张海识别贫困户的“四看法”。

  而贫困户精准识别出来后,“五个一批”工程又因地因人制宜,给每一个贫困户面前铺开一条“康庄大道”。

  在这条“大道”上,“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前懒汉”龙先兰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养起蜜蜂,还和心爱的姑娘一同办起养蜂合作社;丈夫遭遇车祸、供养三个孩子的韩玉梅,不再“偷偷抹眼泪,不如死了算了”,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务工,三个儿女都供完了学,其中一个还上了研究生;偏居于西藏山南错那县麻麻乡麻麻村一座小屋的嘎英,在“结对帮扶”的支持下,再没有后顾之忧……

  看着这些故事,《寻路中国》编导李姝莛一边剪辑片子,一边忍不住微笑。“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壮举’,更是‘善事’!这么多人的生活由苦变成甜。”李姝莛说,“就像嘎英,墙上的‘全家福’虽然只有自己一人,但是,扶贫干部、乡村医生常来陪伴,日子并不孤单,照片里的她笑得那么敞亮幸福。”

  第三集《奋斗众生》,是“枝繁叶茂”后结的“果实”。这一集,聚焦于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个奋斗者。

  也正是这一个个奋斗者,收割了编导李佳琳许多眼泪。看着父亲倒在扶贫岗位上、接替父亲继续扶贫的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她心疼得哭了;看着身患残疾但特别爱笑的甘肃卓尼县女孩张雅萍,靠着不服输的劲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和残疾户脱贫增收,她感动得眼泛泪光;看着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繁荣村第一书记辛芃伯因“错过了孩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而流下男儿泪,她跟着红了眼眶。

  “中国近一亿人的脱贫故事如果是一首歌,它的节奏绝不是单一的,而是跌宕起伏、激荡人心的。”李佳琳说,“有人在黑暗中寻光,有人给他人送去光,有人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奋斗众生,是可敬的众生。”

 追寻“打动人心的力量”

  作为纪录片,《一亿人的脱贫故事》除了要保证“信”,还追求“达”“雅”。

  在主创团队看来,一部好的纪录片,镜头里不仅有“事实”,还要记录下人的情感。如果想拍摄“贫困”,镜头里仅仅出现一个没钱读书的娃娃、一个住在危房里的老人是不够的。“娃娃盼什么?老人怕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纪录片里的人就只是‘符号’,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李姝莛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金雪萍,就是一位令李姝莛念念不忘的受访者。曾经,金雪萍是典型的“西海固女人”。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山上,每天要上山割麦子,爬不上去,必须拽着牛尾巴;最惨的光景,全部家当就是一小袋面。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就搬出穷窝窝。易地搬迁后,金雪萍的枸杞地年年丰收。买了牛,盖了新房,有了钱后,她开始学唱歌和写字。

  金雪萍跟李姝莛说,她最喜欢的事就是穿一条红裤子,在地里干活时一边唱一边跳。村里人取笑她,但她觉得穿上红裤子自己就特别美。她还在短视频平台上开了直播间,一展歌喉,也不在意观看量是大还是小。

  “金雪萍说着说着就要笑,心里那个高兴呀!”时隔多日,李姝莛还是充满感慨,“她的整个灵魂都被改变了,不再是顺从的、绝望的,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现在的生活。”

  激活为贫所困的灵魂——这是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之处。纪录片中,还着力展现另一种灵魂——扶贫干部的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融小爱于大爱。

  河南省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是王冰笛采访时挖到的“宝”。“在村里,谁见了原玉荣都拉着她,让她来家里吃饭,都跟她特别亲。”王冰笛说。

  在片子里,与村民笑成一片的原玉荣,却是以泪眼面对镜头的。“当狮子口越建越好的时候,也是我离开的时候。”她舍不得。

  舍不得村庄,可一说到自己女儿,原玉荣哽咽了,努力忍着泪水,许久才说了一句话:“我女儿说,她也想当我的‘贫困户’。”

  没有号啕大哭,只是克制地表达——这样的纪录片也许正为我们叩开扶贫干部真实的内心世界:甘愿牺牲奉献,但心里对家庭也有愧疚。“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英雄。”王冰笛说。

与受访者同吃同住同哭同笑作

  作为纪录片主创,如何走进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呢?

  李佳琳的“钥匙”是与受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属于“三区三州”的甘肃省卓尼县,李佳琳见到了张雅萍。从小的残疾让张雅萍走路不大方便,但她是李佳琳“采访中遇到的最爱笑的女孩”。见面后,李佳琳没急着采访,先是陪着她一起打扫羊圈、一起给孩子做饭、一起到邻居家串门、一起搅拌饲料……两人边干活边聊天,一起哈哈大笑,就像闺蜜一样。张雅萍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话匣子,摄像机没架起来,李佳琳直接用手机拍摄,没有专业打光,“但张雅萍散发出最质朴的光”。

  而在前去采访郭子涵的路上,李佳琳是忐忑的。郭子涵父亲倒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她又来这个村当第一书记,该用怎样的表情和措辞,才不会勾起她的悲伤?

  见了面,李佳琳把准备好的问题咽了回去——郭子涵忙着给村里修路的事、种树的事,踌躇满志,顾不上悲伤。

  李佳琳一直陪她工作到深夜,在曾经父亲用、现在自己用的办公桌前,郭子涵说:“其实我每天都在想父亲,做梦都想。我怎么留住他呢?就是完成他想做的事,让台北村越来越好。”

  第二天,郭子涵去给父亲上坟,对着父亲的墓碑“汇报工作”:村里的路修完了,白皮松长大了……“汇报”完工作,便剩下女儿的身份,郭子涵终于忍不住,伏在墓碑上痛哭失声,被深深打动的李佳琳,抱着郭子涵一同痛哭……

  团队就是这样,创作出了《一亿人的脱贫故事》。片子发布后,全网置顶推送,总浏览量迅速突破2亿次。

  “片子真实又感人,他们平凡而伟大!”

  “向所有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致敬!”

  “谢谢新华社,为我们记录下这些故事。”

  ……

  网友们如是留言。

  主创团队同样心怀感恩,感恩时代,感恩使命,感恩受访者打开心扉,让自己有机会记录下这些刻进历史竹简里的奋斗故事。

责任编辑: 李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