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这些东北农民不仅不“猫冬”,而且抢着去广东

北薯南种,粤黑农业合作让冬季闲田不闲,“薯中文章”带来粮食安全“增量”

2021-02-23 16:25:3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工人们在“稻稻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播种土豆。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瑞平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徐金鹏、吴涛

  当黑龙江农民常更国第一次听说能去广东种马铃薯时,第一反应是“开玩笑,不可能”。

  常更国过去几十年中已习惯“猫冬”,如今却在广东湛江市遂溪县种了5年马铃薯,连续3个春节没回黑龙江。

  如今,两万多亩来自北国冰雪之地的马铃薯,在3800多公里外的南海之滨开花结果,并从“北薯南种”发展成为“稻稻薯”模式,不仅带来粮食增收、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思想意识也在交流中改变,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助力东北振兴。

靠地图走出来的“北薯南种”

  马铃薯(土豆)是我国第四大主粮。“黄麻子土豆”是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乡的特色产业。

  2011年,时任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东郊镇党委书记李亚文到广东参加了一次马铃薯产业会议,发现在广东惠东县,冬天可以种植马铃薯,深受触动。

  “冬天竟然还可以种植马铃薯,东北人到了冬天都有4个月要‘猫冬’,啥也干不了。”李亚文说。

  作为党委书记,李亚文除了要给地方产业发展找出路,还有另外的压力,“一些人闲着没事儿干,就会搞事情”。

  让农民有事做有收入、地方产业有出路的想法,让李亚文开完会后没有立即返回黑龙江,而是选择留下来四处考察,寻找合适种植马铃薯的地方。

  寻找的过程颇为曲折。从黑龙江初来乍到,东北话和“粤式普通话”沟通起来,极为不顺,第一年找地无果。

  但李亚文并未放弃。其后3年,李亚文每年都带着人到广东寻找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就拿着地图一处一处找过去,去农场、去镇政府……

  马铃薯种植不仅对土壤、气温和降雨等有要求,还需要适合大机械生产的地形,这样才有效益。

  李亚文曾因为不懂广东气候冒着台风赶路,租用的三轮车被吹翻摔伤了腿,也曾被冷眼相待,但总有热心人。

  2014年,在遂溪县青阳镇时任镇长庞宇的帮助下,当地在500亩旱坡地上试种了“黄麻子”,亩产高达5000斤,每亩收益2000多元。

  在黑龙江种马铃薯,一年只能种一季,一亩地就挣200元。两相对比,是10倍效益的增量。

  黑龙江农民到广东种马铃薯的事业由此启幕,如今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两万多亩。

“稻稻薯”带来粮食安全“增量”

  2020年11月的遂溪县城月镇石塘村,晚稻已经收割完毕。在粤黑合作示范项目“稻稻薯”生产基地,原本属于冬闲田的数百亩水稻田中,农民正热火朝天地种植马铃薯。

  在广东地区,很多水田在早造和晚造两季水稻种植后,冬季闲置。所谓“稻稻薯”生产模式,就是利用冬季闲田,每年11月在水稻收割后开始种植马铃薯,次年3月收完。

  2019年,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黑龙江省绥化市万奎县龙薯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简称合作社)与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简称粤良种业)进行了合作。粤良种业将生产基地的710亩稻田租给合作社,探索“稻稻薯”生产种植。

  第一次的试种就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已是合作社联社理事长的常更国告诉记者,2019年每亩马铃薯收成2.5吨左右,总产超过1500吨。第一年试种产量偏低,改进后可能超过4吨。

  因为冬季的新鲜马铃薯就只有广东有,市场售价好。常更国说,2019年一斤卖到1.6元到1.8元,除去种植成本,一亩能挣3000多元。

  粤良种业副总经理郭荣发说,“稻稻薯”项目还可培肥地力。合作社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肥,一亩地使用鸡粪达700斤,这明显改善了土地肥力。第二年早造水稻化肥需求量减少了一半,且每季水稻增产三四十公斤。

  常更国说,“稻稻薯”模式生产时间仅3个月,合作社农民每人能挣两三万元。且遂溪本地农民也增收,冬种马铃薯使当地农地租金从200多元涨到600元以上。同时,合作社雇用当地百姓种植,一年发工资超过200万元。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再次提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说,“稻稻薯”项目发展空间很大,有助于广东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仅湛江可利用的冬闲田就超过百万亩,江门、阳江和惠州等地区也可种植,就算种不到100万亩,如果能发展到50万亩,带来的粮食增量也很可观。

  即使按一亩地产2.5吨马铃薯计算,50万亩土地就可产125万吨(12.5亿公斤)马铃薯。种植马铃薯后的水田一季增产30公斤水稻,两季就可增产60公斤,50万亩水田就可增产3000万公斤粮食。

小土豆撬动大格局

  “稻稻薯”生产模式,可以在现有资源要素约束下、现有耕地基础上,为我国粮食安全增添保障。同时,也为创造性开展粤黑对口合作,推动东北振兴带来启示。

  “稻稻薯”已成为粤黑合作项目。2018年制定的《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对口合作重点工作计划》提出,加强两省在基地建设、农业经营、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理念和先进经验交流,引导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广东省扩大马铃薯基地建设。

  7年过去,合作社有成员挣钱超过百万元。但李亚文认为,“北薯南种”不仅是让黑龙江农民挣了钱,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

  李亚文说,东北人到冬天习惯“猫冬”,认为不是做事的时候。以前有些人是“小钱不稀罕,大钱挣不来”,到冬天除了喝酒打牌,无事可做。经过几年熏陶,很多农民认识到就算是小钱,每天有钱挣,也比在家待着强。之前动员农民来广东没人来,现在哪怕不能回去过春节也有人抢着来。

  “以前合作社的农民种地,看隔壁种什么挣钱就跟着种什么。来广东几年后,学会先了解全国市场信息,再选择种什么。”常更国说。

  在遂溪的马铃薯土豆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为了方便工作,合作社农民住的都是田边集装箱改建的临时房间,土豆收完就要拆走。相比窝在家里温暖的炕上,条件其实很艰苦。

  但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着来?“因为有奔头、有希望、有动力。”李亚文说。

“薯中文章”仍需更多支持

  目前“稻稻薯”已受到广东农业部门重视,去年提供了400万元支持资金,并帮忙引入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能推进“稻稻薯”生产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合作社也准备在湛江建8-10个基地,扩大到1万亩,并引入加工企业。

  但才起步的“稻稻薯”要全面推开,还面临土地流转、产业链形成和本土化带动地方农民参与等难题。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一方面需要地方干部充分认识到“稻稻薯”作为粤黑合作示范项目的粮食安全价值和经济作用,不能将其与普通农业产业等而视之。不论是大规模从当地农民手中短期流转冬闲田,还是当地农民、合作社集中种植马铃薯,都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和协调。

  另一方面可考虑将“稻稻薯”纳入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从2018年开始,广东开始大规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农业县至少有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百园强县、千亿兴农”格局,快速推动了乡村振兴。

  目前这一政策仍在推进,有关人士建议加强对“稻稻薯”的引导,在其符合标准后申报广东、甚至国家现代产业园支持目录。

  虽然目前遂溪当地已有种植大户看好“稻稻薯”前景,并主动提出参与其中,但相对而言,“稻稻薯”在当地的知名度仍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借样板案例解释未来收益,形成全社会参与粤黑对口合作的氛围。

责任编辑: 冯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