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78岁高级工程师3次延迟退休 61年铆在基层仓库

2017年06月17日 14:22:05 来源: 解放军报

    他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78岁退休高级工程师顾永顺,61年铆在基层仓库,工作至今——

    离不开的山沟 放不下的热爱

顾永顺在革新试验中始终保持严谨细致、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张雷 摄(资料图)

    初夏的午后烈日当空,一辆外形奇特的军绿色叉车,驰骋在粤北一条颠簸的盘山公路上。一位老人在闷热的车厢里专注地盯着仪表盘,顾不上擦额头滑落的汗珠,手中的笔在不停记录。“快点、再快点!野战叉车时速达到××公里以上,才能伴随部队行军保障!”他焦急地指挥着驾驶员。

    这位带队测试野战叉车机动行驶性能的老人,是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退休返聘高级工程师顾永顺,今年78岁。

    在基层单位,很少看到顾永顺这样的简历: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后勤科技先进个人”,22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令人刮目的高级工程师扎根山沟61年,离不开也放不下?笔者试图在采访中寻找答案。

    3次延迟退休只为——

    一件事

    1939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顾永顺,曾在防空洞里躲避过日本人的轰炸,从小就在心里种下参军报国的种子。

    1954年,15岁的他参军入伍,17岁从第一炮兵技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地处粤北山区的军械仓库当技术员。当时正赶上部队换装,仓库接收大量新装备,移动一门火炮,要20多名战士喊着号子肩扛手抬,不仅搬运效率不高,而且极易出现工伤事故。

    顾永顺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他白天干活,晚上琢磨,很快就“捣鼓”出第一件小发明——扣手钩,很受官兵欢迎。

    扣手钩燃起了顾永顺发明的热情,他一有空就研究琢磨,又研制出不少实用的小机械。仓库领导注意到这个喜欢发明的技术员,决定抽调几名官兵成立技术革新小组,由他担任组长,仓库需要什么,他们就研制什么。

    技术革新小组虽然没有编制,顾永顺却满腔热情地干了几十年。

    起步阶段,没有基础就打牢基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对中专文化的顾永顺而言,技术革新的难度可想而知。他四处搜集学习资料,不断写信求助,先后自学了高等数学、电工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和车、钳、刨、焊等技术。

    没有材料,他把仓库废旧枪炮的零件收集起来重复利用,再四处托人批一些钢材;没有设备,他借用检修所的车床,或者想各种办法找地方加工;没有经费,他从生活费里省,那些年前前后后用于购买器材配件的票据加起来有1万多元,相当于他当时七八年的工资总和。

    在别人看来,顾永顺是“没事找事干,自己折腾自己”,但他说:“如果什么都等条件成熟了再干,什么都干不成。”

    就这样,他主动“找米下锅”,从官兵的工作需要中选定课题,研制出一大批实用的机械搬运装备,在全军许多单位列装使用。

    1999年,60岁的顾永顺面临退休。就在这年,原总部领导希望他牵头尽快设计出一套野战快速保障装备。有人劝他:“都快退休了,科研单位都没研究出来的事,你没必要去逞这个能。万一不成,岂不是毁了自己的名声?”

    顾永顺没想那么多。他受领了这个任务,每天十几个小时铆在技术室。经过一年多攻关,新装备研制成功并列装部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脚步临近,顾永顺意识到装备保障应围着战场转,搬运机械需要从库房搬运拓展到野战保障。于是,他又先后研制出野外汽车动力快速发电装置、沙滩铺路车、管线布收车等多项野战保障装备。

    任务一项接着一项,工作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工作。经上级批准,他两次延长服役年龄。

    2014年,顾永顺75岁了。许多人都以为已达最高服役年龄的他终于可以正式退休,颐养天年了。谁知,他还是放不下那份责任。

    “现在我只担心时间太紧、精力不够,技术室还有3个刚立项的项目,我是第一负责人,有责任把这些项目全部完成。”那年他主动找到仓库党委,表示要继续干下去。

    “哪一天我退休了,只要组织需要,每月只要一块钱,证明在为党工作,我就一辈子在仓库干下去。”十几年前说过的那句话,顾永顺一直没忘。

    安贫乐道甘愿铆在——

    山沟里

    今年2月,顾永顺的公寓房终于被翻新了一遍。说是翻新,只是把墙面刷白,门窗修好,换了个新沙发,添了俩新柜子。即便这样,还是仓库领导几次上门劝说的结果。之前他总说:“房子没破没烂没漏水,我住着也挺习惯,不用了。”

    “简单就好”——对工作高标准的顾永顺,对生活的要求却一直很低。

    许多人听说过顾永顺的一件趣事。

    因经常需要购买材料,顾永顺外出最常用的是农用车,先后跑报废了3辆,现在用的是第4辆。1993年的一天,时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的他,前往广州参加政协会议。因为顺路买了些材料,他便搭乘农用车赶到会议驻地。不料,他连人带车被门口的保安拦下,一番交涉无果,只得出示自己的委员证。等进了停车场,他才发现自己的车显得多么“格格不入”。自那以后,为了避免麻烦,他每次开会都坐公交车去。

    正是这种“简单”的生活态度,让他愿意铆在平淡而艰苦的基层,不但不以为苦,而且舍不得离开。他总说,基层是事业的沃土,是仓库给了他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他4次主动放弃调往广州工作的机会,婚后与妻子两地分居28年,直到1997年妻子退休后才团聚。

    也正是这种“简单”的价值观,让他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平常心。他曾在营职岗位干了16年,行政职务最高只是仓库副主任。大家都熟知他的那句话:“当官少我一个不算少,搞革新多我一个就能多出一分力。”

    他的一些科研成果,如果用于开发民用产品,有不少赚钱的机会,他却没拿它们换过一分钱。多年来,技术革新小组在地方企业加工产品的产值达上千万,他却没吃过企业一顿饭。有个企业老板很想留住加工业务,提出给他回扣,他当场回绝:“这是军工产品,要用到战场上,我不要一分钱的回扣,只要百分之百的质量!”

    “拼命三郎”转眼就拼了——

    一辈子

    一位78岁的老人,思维再敏锐,身体也有些力不从心。

    “顾老以前经常到山上的库房里转转,300多级楼梯一天爬三四个来回。后来因为太劳累落下病根,走路再不像从前那样健步如飞。”在技术室工作了15个年头的三级军士长陈华说。

    “没有‘拼命三郎’的劲儿,就不可能干成事。”顾永顺经常对身边的年轻同志念叨这句话。

    车间里高噪音、高强光的环境,高强度、高频率的试验,加上不规律的饮食起居,对顾永顺的身体都有影响。如今,他的心脏搭了两个支架,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接踵而至。

    “虽然病痛缠身,但只要身体允许,顾老不是在车间,就是在去车间的路上。”技术室的官兵套用一句流行语形容顾永顺。他们说,他现在仍坚持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20多年来每周六固定加班。

    因常年吃药,顾永顺家里的茶几、桌子上放满大大小小的药盒。身边技术人员告诉笔者,顾永顺在读报、看电视时有了感悟,会随手拆开药盒拿笔记下来;对科研项目有了灵感,也会随时在药盒上写写画画,计算推导。这种写满心得体会、计算公式,画满机械图案的药盒片,积攒了几百张。

    虽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工作中的顾永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往返车间的路上,时常能见到他戴着草帽的身影;在车间里,也不时会传来他盖过机器轰鸣的洪亮嗓音……(黄翊 黄侨蔚)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635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