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文职人员足迹感知强军脉动

2017年05月24日 13:58:57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强军征程上,他们一样步履铿锵。他们,见证历史,投身时代,书写荣光——从文职人员足迹感知强军脉动

    足迹之朱日和

    在演训场上担负影像拍摄制作任务的经历,让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员胡洪平见证了实战化训练新气象——用镜头记录“强军战场”

    “对抗演练现在开始。”随着总导演一声令下,朱日和练兵场上顿时硝烟弥漫,战车轰鸣,我扛着摄像机迅速登上导播车,跟随部队奔赴“前线”。

    我叫胡洪平,是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信息管理中心的一名教员,这是2016年7月我参加“朱日和·全军陆军实战化集训”的一幕。

    2011年4月,我被学院聘为文职人员,主要从事摄影摄像以及教育视频制作等技术保障工作。2012年,学院首次担负全军首长机关指挥对抗演习保障任务。面对单位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来院不足一年的我主动请缨参加保障工作,白天在演习现场“战斗”,“长枪短炮”不离身;晚上在电脑前“熬战”,加班加点整理白天搜集的音视频资料。镜头前,整个对抗演练过程中扣人心弦的画面被我一一定格;战场上,军人那股韧劲和拼劲深深触动了镜头之外的我。正是靠着这股劲头,我圆满完成了“首秀”,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从那以后,我便与“短兵相接”的演训场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至2016年,我先后奔赴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几乎踏遍全军主要作战部队和训练基地,在“最前线”记录演训场上的真实面貌。

    2013年,全军首支专业蓝军在朱日和组建,“草原狼”开始“嗜血成长”。在3年多时间里,他们与近30支不同类型的红军部队交手,只有2次惜败,创造了我陆军对抗演练史上的奇迹。作为见证者,我的内心激情澎湃,“只有实战的磨刀石,才能砥砺打赢硬功”。透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演习瞬间,我见证了部队向战斗力聚焦、向实战靠拢的足迹。面对完全陌生的作战地域、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真打实抗的强大对手、前所未有的高强难度,来自全军的精英团队在这里淬火成钢、脱胎换骨。

    2013年和2014年指挥对抗演练中拍摄的一组对比画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演训部队的一名军官面对全新的一体化指挥系统不知所措,急得满头大汗,贻误了大好战机。一年之后,同样是这名军官,镜头下的他从容不迫,娴熟地运用一体化指挥系统,准确把控战场态势、细致研判战斗情况、果断下达作战指令,流畅顺利地完成了一整套操作。随着实战化训练的不断深化,官兵们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得到显著提升。

    不断变化的还有演习评估和临机导调机制。以往,针对部队演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点评时往往拉不下脸,更多的是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向领导汇报结论时都是表扬为主,整个演训的“含金量”大大降低,检验战斗力的“晴雨表”成了摆设。现在,专家借助专业打分系统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突出的环节、突出的指挥员进行“精准表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回放式”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并如实向各级通报。这一连串看似无情的举动,却是实战化标准最有力的“末端落实”,也给所属部队训练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这样的“严峻形势”,也引起了连锁反应。演习场上,双方指挥官大都一脸凝重,高压之下,彻夜难眠。看到这样的变化,我对部队的未来充满信心。

    连续几年亲历各大演训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实战化的训风、从严从实的作风,让部队走上了战斗力跃升的快车道。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在保障打赢的道路上,我会时刻擦亮镜头、聚焦一线,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助力强军兴军,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足迹之美国珍珠港

    首次参加“环太平洋”联演的经历,让第413医院护士长唐洪钦见证了中国海军走出去步伐在加快——在国际舞台展现大国海军风范

    2014年6月24日,经过连续15天的漫长航行,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随舰艇编队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缓缓驶入美国夏威夷珍珠港。

    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也是我第一次出国执行任务。作为一名文职人员,我在和平方舟医院船担任ICU护士。

    到港后,我接到参加中美双边军事医学交流会的通知。交流会由中美双方共同主办,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12个国家的军队医务人员参加。

    交流会既是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也是展示工作能力的平台。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登上了这个舞台,我就是人民海军的一员。

    7月4日,我随队来到美“仁慈”号医院船进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交流。第一个交流课目是气管插管,美方军医詹姆斯现场询问:“有谁愿意一试?”

    在我们的卫勤专项训练中,气管插管操作是必练必考课目,一年前我还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拿过名次。我想现在可不是发扬“孔融让梨”风格的时候,便主动请缨上场。备物、摆体位、打开气道……插管成功!连接模拟病员的电脑显示屏上,“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8%。在场的军医纷纷向我竖起了大拇指:“Good job(干得好)!”

    在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外国医护人员很好奇中国同行的水平怎么样。这个时候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自信地做给他们看”。在接下来的“比拼”中,我和同事们又顺利完成多个救护课目的演练。美军护士苏珊主动过来跟我交流:“看得出来,你的临床操作能力非常强!”

    外国同行的肯定让我自信,然而作为一名随舰医护人员,过硬的海上卫勤保障能力才是我们真正引以为傲的地方。

    作为“环太平洋-2014”联合军演的“重头戏”,医疗救援演练吸引了多国舰艇参加,而和平方舟医院船在演练中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演练开始!只见直升机、高速艇从和平方舟医院船上同时出发,展开海空立体搜救,一名名浑身“血迹”的“伤病员”被陆续送来,接受治疗。中国海军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救护能力,赢得了参演的多国海军一致称赞。

    演练结束后,我站在和平方舟医院船甲板上,眺望蔚蓝色的大海,想到自己能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和世界各国顶尖的医护人员交流学习,由衷感谢部队的多年培养,感谢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伟大时代。往事不由得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那是2002年,我参军入伍,在海军基层部队担任卫生员。在单位的支持下,我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还获得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退伍后,带着对军营生活的眷恋,我通过应聘成为了解放军第413医院一名文职人员,继续着自己的蓝色梦想。

    2008年夏,我随舰出海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当时的军舰不但吨位小、信息化程度低,而且出海时官兵还要用塑料桶自备淡水,炎炎夏日只能保证简单的洗漱和饮用水,洗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而此次“环太平洋-2014”联演,我方参演的海口舰、岳阳舰、千岛湖舰、和平方舟医院船,全是近几年入列的新型舰艇,不仅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高,而且舰上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除去能够24小时不间断提供热水外,还为官兵配备了专门的学习室、活动室、洗衣房和晾衣房……今昔对比,我不禁感慨万分,打心底里为人民海军迎来的大发展感到自豪。

    在接下来的演练和交流中,我系统了解了美“仁慈”号医院船医务人员编配方案和医疗救援流程,结合我海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素质进行研究,撰写了《基于远洋卫勤保障任务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一文,后来获得军队医疗科研成果三等奖。

    “环太平洋-2014”联演结束的那一天,参加演习的各国军舰整齐有序停靠在珍珠港码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朝阳下迎风飘扬。作为一名文职人员,作为和平方舟医院船白色医疗方队中的一员,那一刻,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自信源自强大的祖国。(周小舟、本报记者刘亚迅整理)

    足迹之俄罗斯、巴基斯坦

    多次随队参加中外联演联训的经历,让空军装备研究院翻译林东锋见证了中国空军跨境练兵跃向新高度——“雄鹰”飞出国门砺本领

    近几年,我作为军队翻译人员有幸参加中巴联训、中俄联演。常年与中外指挥员、飞行员一起工作学习,见证了中国空军走出国门的坚实印记。

    2016年5月,我随队赴莫斯科参加“空天安全-2016”中俄首次首长司令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演习指挥部要求全程使用俄方研制的仿真系统,这对我方参演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我们翻译人员的有力保障下,我方仅用三次短时间培训,便熟练掌握了演习系统的操作使用,成功开展火力及预警信息协同训练,圆满完成演习任务。总结会上,作为翻译人员,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3个月后,我再次随队奔赴俄罗斯,参加“航空飞镖-2016”竞赛。

    “航空飞镖”国际竞赛是一项由俄罗斯举办的、检验各国飞行员综合素质的赛事,我国空军每年都会派出强大的队伍参赛。自2014年以来,我连续3年随队负责保障工作,见证了中国空军从驾驶俄制装备到驾驶国产装备对抗世界先进战机的跨越。

    “航空飞镖-2016”竞赛首次设置了大规模对地目标打击课目,大大增加了赛事的难度。竞赛过程中,我国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进入预定空域后,迅速建立攻击航线,凌空投掷航空炸弹准确命中目标,随后4枚火箭弹更是全部命中靶心,一举斩获轰炸机组亚军,赢得了观摩人员的阵阵掌声。我们翻译人员全程跟随保障,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有时忙得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高标准完成了地面勤务工作,确保了各个环节高效快捷地运转。看着外国友人频频竖起大拇指,我们内心非常满足。

    中国和巴基斯坦空军联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每次参训人员和机型在变,联训课目和地点在变,但联训目的始终如一:相互学习借鉴,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

    那是2014年,拉菲克基地。中巴空军联训如期进行。巴方派出的大多是年轻飞行员,他们自信、富有进攻性,且实战经验丰富。在双方首轮空战对抗中,由于我方飞行员一时跟不上对手的战术思路,有些被动。

    “看不到差距,就不会有进步和提高。”中国空军飞行员斩钉截铁地说道。他们连夜重新研究对手,认真“复盘”分析前一阶段联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实战环境,空中态势很快发生了改变。对抗演练中,受雷达覆盖死角影响,通信曾一度中断。指控大厅里,我方指挥员沉着冷静,指挥调度口令铿锵有力。飞行员从容不迫,不差分毫地完成预定任务。

    最终,胜利的消息接踵传到指挥大厅,在场的人都激动不已。在后续的中巴联训中,我方不断学习外军经验,虚心与巴方飞行员交流心得体会,战场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空军与世界多国空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联演联训和军事交流活动,提升了实战化训练水平,增强了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外国空军和国外公众对中国空军的了解认同。作为翻译人员,我们愿意一直追随中国空军的航迹,为他们更好地飞向远方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李良泰、底伟、尹广恩整理)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憬杭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17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