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透视一名基层军医的军旅样本

2017年05月23日 13:55:23 来源: 解放军报

    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外的等待,焦急而漫长。

    一门之隔的手术室内,手术进行得异常艰难。

    陈波一边用力稳住患者的身体,一边轻声说:“奶奶,相信我们,您的腿一定能治好。”就这样坚持了4个小时后,手术终于圆满结束。

    走下手术台,这个“打羽毛球可以3个小时不歇气”的大男孩,累得几近虚脱。

    这是陈波人生中参与的第一台手术。手术成功的那一刻,看到患者家属热泪盈眶的画面,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四国防生陈波,更加憧憬一年后即将开始的军医生涯。

    “加油,我心中的军医梦!”那天,他在QQ空间里写下这句“说说”。

    2017年4月20日,时隔第一台手术5年之后,陈波回忆起这句话时,已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旅的一名基层军医。

    然而,如愿当上军医的这4年来,陈波再也没有机会上手术台。他对手术的憧憬,也只能在一次次的梦境中实现。此刻,他坐在某雷达营卫生所里向外远眺,眼神里写满了无奈。

    “理想与现实虽有差距,但军医梦不悔。”这个打心底里爱着军医事业的上尉军官,指着几本厚厚的诊疗登记本说,那些经他手治愈了的战友,尽管多是些感冒、肠炎、磕碰之类的小伤小病,却见证了他的奉献与价值。

    不怕默默无闻,就怕被遗忘

    他一个刚下来的“学生官”,我们对他的技术“不了解”,还不如直接找卫生员放心

    如果不是在高考志愿上郑重地选择医学类国防生,成绩优异的陈波,此刻极有可能工作在一家地方三甲医院。

    陈波的母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美誉,处在国内医学院的第一梯队。与他同批同专业毕业的大学同学,大多数都成了医院的骨干。

    “但我不羡慕,我有穿军装的骄傲,他们谁也体会不到。”陈波说。

    陈波的军旅情结,源自他成长的军人家庭。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给他心里埋下了从军的种子。与陈波一样有“军旅梦”的基层军医并不在少数。据该旅干部科长黄戊先介绍,近些年分配至该旅的60余名军医中,三分之二的人从小就向往着火热的军营。他们的高考分数大多高出当地重点本科线20分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的基层军医们,军旅之初的“士兵突击”并不轻松。

    与军校不同,由于前四年(或五年)是在地方大学或者军医大学培养,基层部队的一切对他们相当陌生。从最简单的一日生活制度到战斗体能、从军事常识到武器装备……这一道道“深深的沟壑”,需要陈波和他的基层军医同行们“竭尽全力地把它们填平”。

    有形的沟壑可以靠汗水填平,但无形的沟壑却难住了陈波。与同批分配下连队的排长不同,直接分配至营部卫生所的陈波,形容自己处在“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由于平时不直接参与营里的训练和一日生活,全营的官兵对他了解甚少,他的名字也基本上只出现在每晚营部组织的点名中。

    “不怕默默无闻,就怕被遗忘。”很长一段时间内,患病的官兵来营卫生所看病,往往绕过身披“湘雅”光环的军医陈波,去找他手下的卫生员。问及缘由,官兵们说,他一个刚下来的“学生官”,我们对他的技术“不了解”,还不如直接找卫生员放心。

    和陈波有相同境遇的,还有刘军医。药剂学专业毕业的他在军医大读书时是“拿奖专业户”,但坐诊营卫生所的第一天,就被一名来看病的班长一句话给“呛”住了:“你不是军医吗?居然连肠炎也不会看!”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官兵们口中多了一个“不会看病的刘军医”。

    “被遗忘”还有另一种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波得知,由于不直接参与大项任务以及受名额的限制,身处各营卫生所的军医战友们,已连续两年无人立功受奖。

    不怕麻雀小,就怕五脏不全

    这些地方老百姓“宁愿下楼买药,不愿跑去医院”的常见病,却是陈波和基层军医们诊治的“主旋律”

    每天,陈波都会在诊疗登记本上认真填写伤病信息。

    数本砖头一般厚的诊疗登记本上,记录着一个个对陈波来说近乎“残酷”的数据: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年数百个大大小小的病例中,感冒、肠炎、过敏等小病占到70%左右,仅靠吃药即可康复;跌打损伤病例大约有20%左右,陈波只需为战友们开出红花油、创可贴等。这些地方老百姓“宁愿下楼买药,不愿跑去医院”的常见病,却是陈波和基层军医们诊治的“主旋律”。

    “不少官兵来卫生所既不看病、也不拿药,就逮着我给他们做理疗、拔罐。”陈波说,“只有诊治那些不到10%的病例,才能体现出我的医术。”

    大学时,陈波曾因手术刀操作细腻、稳健,被同学们誉为“黄金右手”。但担任军医后,由于营卫生所并不配备手术的基本设备器材,陈波与手术刀无缘。那些“不到10%”的患病官兵,陈波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依规转诊至旅卫生队或者驻地体系医院。

    “不怕麻雀小,就怕五脏不全。”旅卫生队长李向阳告诉记者,靠实践积累经验、靠经验提升业务水平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身处基层的军医群体,服务对象单一,接触到的病种病例较少,再加之医疗设备缺乏,他们很难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技能。

    陈波和他的军医同行们也因此受了不少委屈。由于受诊疗条件限制,官兵们去营卫生所要么是看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要么是看大一点的病开转诊单,因此军医们与基层官兵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按时吃药,多喝热水”。于是,一些对此不理解的官兵甚至调侃陈波他们是“热水军医”,“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了”。

    除去无奈,为了让医术不致荒废,读医书成了陈波入伍之后最大的爱好。一段时间里,直呼“手痒痒”的陈波还专门买来手术刀,练习用手术刀给葡萄或者生鸡蛋剥皮。

    过硬的医术最终让陈波在营里站住了脚。那天,炊事班长史春风在搬运炊事器材时不慎被砸伤,造成左腿胫骨断裂,腓骨粉碎性骨折。听闻消息的陈波飞奔而来,查明伤情后迅速为史班长用夹板固定左腿。后来,体系医院的医生看到史春风后告诉他,“如果初步处置稍有不慎,恐怕会落下终生遗憾。你得好好感谢你们的军医啊!”

    之后,陈波收获了官兵们的信任。连队有战士过生日,会邀请陈波一起热闹一下;有啥开心事,战友们也愿意与他分享;就连演习前医疗物资装车,都有不少战友主动前来帮助他。

    不怕舞台小,就怕一眼望到头

    由于上升途径少、路径窄,考研考博和进修培训,成为基层军医“改变命运”的唯一选项

    陈波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和妻子的婚纱照,男才女貌,让人羡慕。

    妻子万欣怡得知陈波每天平淡的工作后,忍不住劝陈波:“你是湘雅毕业的,地方上哪个医院不欢迎?基层部队的舞台太小,你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不如我们回家开个小诊所,一家过上简单幸福的生活。”

    “我是一颗型号特殊的螺丝钉。”陈波耐心地向妻子解释,基层军医为一线官兵提供着健康的第一道保险,不可或缺,特别是像他一样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军医更是急缺。

    陈波脑海里经常浮现一次演习时的画面。那时营连都驻扎在西北大漠的各个角落,四处荒无人烟。他告诉记者,六营一名班长演习中突然中暑,手下的战士完全手足无措。“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缓缓地对妻子说,“要不是随行保障的龙军医及时赶到现场处置,那名班长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他那可爱的女儿了。”

    尽管回绝了妻子的提议,可陈波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基层军医群体面临的不仅仅是舞台小,囿于政策和体制的矛盾,他们与指挥类干部多样性的晋升渠道不同,自己的上升途径少、路径窄,未来的路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尽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部队各级围绕卫生干部培养使用和选调交流制定了一些制度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没有完全解决内在矛盾。由于医院环境氛围好、福利待遇高、实践机会多,很多基层卫生干部都想方设法往体系医院调,造成了当前医院超、部队缺的现象。

    于是,考研考博和进修培训成为基层军医群体“改变命运”的唯一选项。该旅机关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让基层军医“沉下心”,他们努力把卫生队建成军医们成长进步的“孵化园”。专家授课、集体会诊、集中培训、手术跟学见学……在卫生队提供的“成长套餐”中,陈波和他的军医战友们渐渐有了医术上的获得感。

    如今,陈波大学时期两名关系最要好的同学,一名考上解放军总医院的博士生并留了下来,一名改行当了指导员。

    陈波说:“说不羡慕那是假的,可我在部队既圆了军旅梦,又从事着最热爱的医疗事业,当一颗型号特殊的螺丝钉,挺好的!”(陈典宏、王豪)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憬杭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15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