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士官长赵彦俊的“良心哲学”

2017年05月10日 08:20:36 来源: 解放军报

    5月2日,中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组织集训动员。三级军士长赵彦俊带领全营训练尖子,进行特战课目演示。在他看来,当兵就像练习狙击,眼中、心中时刻要瞄准战场。

    士官队伍是战斗力建设的基石。当前,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占到士兵总数的一半以上,覆盖所有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岗位,全军建制班班长和武器装备重要操作岗位全部由士官担任。要想打赢未来战争,我军必然需要培养大批具备军事职业精神的士官。在军队改革浪潮中,士官队伍的军事职业精神培育更是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和强军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中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三级军士长赵彦俊的故事,看看具备职业精神的士官应该是什么样子——

    起床号响了,中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三连下士陈福清赌气没有起床。

    他即将退伍。在这个节骨眼上,因为违规使用手机被通报,他觉得委屈。连长张文的批评、指导员席迎伟的耐心劝导,都没能解开他心里的疙瘩。

    情况反映到营部。当天,三级军士长、一营士官长赵彦俊抱着铺盖卷来到排房,住在了他头对头的床上。

    “部队培养了我们,凭良心说,这样做有意思吗?是男人就得敢做敢当。”那天夜里,赵彦俊跟陈福清聊了当兵这些年的风风雨雨。

    第二天一早,起床号响起,赵彦俊从床铺上一跃而起。陈福清犹豫了一下,也翻身而起,站在了出操的队列中。此后,他再未缺席任何训练。直到离开部队的那天早上,依然准时出操。

    带兵,赵彦俊并没有什么秘诀。他说,他只是尽量做好自己,“凭良心干工作”。

    从军20年,他的“良心哲学”指引他成长为士官队伍中的佼佼者,也影响着身边一茬茬战友。

    事随势迁 初心不变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部队对我好,我就要报答。

    20年前那个深夜,在浙江一家工厂员工宿舍里,还是打工仔的赵彦俊瞪视着黑暗。

    他一遍遍回想着香港回归的电视画面,眼前不断闪现仪仗兵升国旗的飒爽英姿。热血在体内奔涌,烧得他满脸发烫。

    琢磨了半宿,他突然一拳擂在床板上:“我要当兵!”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追求的梦想。对于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赵彦俊来说,追求梦想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和勇气。

    穿上军装,他没了作为空调技师的千元月薪,只有每月35元的义务兵津贴。赵彦俊对父母说:“过几年再挣钱给家里盖房子。”

    2000年,赵彦俊参加原北京军区侦察兵大比武,成绩优异。

    回家探亲,他给家人播放比武视频。视频中,赵彦俊用针挑脚底板十多个水泡,轻轻一刺,血水就冒出来。母亲边看边抹泪:“在部队咋吃这么大苦,不行,咱回家吧?”

    听到这话,赵彦俊愣住了。他紧紧攥住母亲干瘦的手,好半天想不出安慰的话。

    赵彦俊何尝不想回家,但他要以“兵王”的身份风风光光回家,他想用军功章回报母亲的牵挂。当年年底,他以排名第一的考评成绩,作为部队优先保留的骨干人才,转为一级士官。

    家人的牵挂,部队的需要始终在撕扯着他的心。2009年,赵彦俊三级士官服役期满,可以转业安置,回家与妻儿团聚。面对妻子期盼的目光,他还是选择继续留队:“伞降骨干4到5年才能培养出来,我们老一批伞降骨干要是都走了,实在不放心。”

    2013年,该旅组织高级士官选拔。竞争对手竟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赵彦俊:“三级军士长的名额给别人,我们多少会有些意见。但给赵彦俊,我们心服口服。”

    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他再次作为骨干人才留队,转为三级军士长。

    “是部队培养了我。”这不是赵彦俊劝解陈福清的场面话,而是掏心窝的独白,“我是农村出身,不怕苦不怕累,就明白个事理,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部队对我好,我就要报答。”

    前不久,赵彦俊受领“特种作战单兵综合实战化课目演示”组训任务。他带领全营尖子,开展了一个多月紧张集训,受到上级高度肯定。

    总结会上,旅长张爱军对赵彦俊说:“我们当年没选错人!”

    任重事艰 勇敢担当

    在部队待得越久,这种感情越强烈,就越忍不住去操心、去琢磨。

    “赵彦俊是个急性子。”一营营长朱涛说,“他看到哪个人训练有问题,比谁都急。”

    2003年,全军举行特种兵比武,赵彦俊和几名战友代表原北京军区出征。

    一摸底,他们发现,潜水课目是最大短板。这把赵彦俊给急坏了。

    赛前集训,他背上氧气罐,抱块大石头,一头扎进深海。一直潜到“脑袋快炸”的深度,他才丢掉石头上浮……

    赵彦俊的莽撞受到了严厉批评,但他这股拼劲彻底点燃了战友们的斗志。在潜水课目上,他们奋起直追,最终夺得全军第二的成绩。

    这种急性子其实是源自骨子里的责任感。赵彦俊说:“在部队待得越久,这种感情越强烈,就越忍不住去操心、去琢磨。”

    作为伞训骨干,他时刻准备为战友挺身而出。

    2010年,赵彦俊和战友在内蒙古参加演习。当时的气象条件非常恶劣。他急匆匆地找到负责伞降课目的教员:为避免训练伤,应引导伞降官兵逆风落地。

    “瞎改!”教员当即驳回。因为伞训教材中明确规定必须顺风落地,禁止逆风落地。

    但赵彦俊不屈不挠。他分析说,教材中的安全规范是针对营以上规模的大型密集伞降行动,而特战小组的零散伞降行动不必墨守成规。他拿来纸笔,通过一系列运算和图示,论证了逆风落地的可行性。

    演习战机稍纵即逝。赵彦俊拍着胸膛说:“相信我,逆风落地能行!”

    最终,教员采纳了建议。立下军令状的赵彦俊第一个试跳,验证了逆风落地的优势。

    事后统计,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逆风落地确保了伞降官兵零损伤。其他采取顺风落地方式的伞降单位,均出现了受伤现象。

    如今,根据天气条件和任务特点,灵活采取顺风落地和逆风落地的详细规范,已经被写进旅《伞降手册》。

    在宿舍,赵彦俊从柜子里捧出两大夹子教案。这些年,他编写的教案摞起来有一打厚,单伞降教案就有20多份,还有潜水教案、操舟教案、战斗射击教案等。

    他把这些教案资料视为压箱底的“宝贝”。手里摩挲着这些“宝贝”,他一脸凝重地说:“将来到了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天,一定把这些‘宝贝’交给放心的人。”

    人生得失 唯有心知

    无论多大压力,只要凭良心干工作,总是不会错的。

    在赵彦俊黑瘦的脸上,有一道疤从右眼角直劈下来,到右鼻孔才停住。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次伞降留下的。那次,突遇气流扰动,他飘出降落场,落在一棵树上。一根树枝从他的右脸划过,差点刺破眼球。

    直到休假探家时,实在瞒不住了,赵彦俊才告诉妻子这件事。“说了她又担心,何必呢?”他说。

    相互“隐瞒”似乎成了他们夫妻之间独有的默契。

    由于长期背着孩子干农活做家务,王玲跟当特种兵的丈夫一样,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

    这些事,王玲从不提起:“当时隔那么远,说了他也只是干着急。”

    异地分居的苦楚,全在夫妻这善意的“隐瞒”中。

    在战场上,赵彦俊是硬汉。可是,家一直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多少个失眠夜,他都在想自己那个温暖的小家。

    转为三级军士长后,赵彦俊开始为实现全家团聚的目标而奔走。这位被战友称为“兵王”的特种兵,记不清有多少次低声下气地求人。

    为了把儿子的学籍转到驻地小学,他利用有限的休假时间,在驻地和老家之间来回奔波,开具了一大摞证明材料,但儿子入学依然无望。

    面对妻儿的无助,赵彦俊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总说自己是战天斗地的特种兵,但那种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准备送妻儿回老家时,赵彦俊突然接到双拥办的电话,说学校有了着落。他高兴地一把将妻儿拥进怀里。

    后来他才知道,旅领导为了他儿子转学的事亲自出面协调,才把手续办下来。

    2016年夏天,赵彦俊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首付,在驻地买了一套小户型二手房。全家这才算暂时安定下来。但买房的欠款,是赵彦俊心里的一块石头。

    还房款并非没有捷径。一家企业的老板就曾以高薪为条件,邀请赵彦俊担任保镖,被他婉拒了。

    “做人要凭良心。”他算了一笔账:入伍20年,在部队从没求过人,全靠组织的培养和信任,5次士官选晋都顺利通过,还学了一身硬本领。

    他掰着手指说:“部队从未亏待过我,无论多大压力,只要凭良心干工作,总是不会错的。”(记者 段江山 通讯员 聂极鸿)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59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