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大洋点兵:航母编队

2017年05月05日 09:16:24 来源: 解放军报

    

图为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远海大洋乘风破浪。张 凯摄

    作为集聚科技能量、彰显大国地位的战略性武器,航母编队以其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机动灵活的特性,日益活跃于远海大洋,成为遏制危机发展、制止战争爆发、控制战争升级的战略重器。

    然而,一艘航母战力再强,也不能包打天下,还需以之为核心,将一定数量的空中、水面、水下作战单元组成战斗团队,集防空、反潜、电子战等十八般兵器之大成,方可有效完成使命。那么,典型的航母编队都有哪些成员?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为您细细道来——

    “浮动机场”驰骋深海大洋

    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雷曼·阿德在他当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中,第一次向世界勾勒了飞机与军舰结合这个迷人的梦幻图景,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概念与构想,由此开启了人类探索航母之路。

    航母最初被英国设计用于搭载防空作战飞机,打击德侦察飞艇部队。作为平台与负载的结合体,其在吨位、续航力、容量等方面均有其他舰艇无可比拟的优势,既可进行飞机起降,又能运载一定数量的飞机、燃料、弹药。

    信息化元素的注入,使得航母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重生,不断吐故纳新、活力四射。通过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系统,航母将空中、水面、水下各作战单元高度集成,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信息传输等各作战要素高效聚合,构筑起以航母为核心、攻防兼备、要素齐全的作战体系。

    航母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海上飞机的作战纵深,改写了海上作战的游戏规则,受到世界各海军强国的普遍重视。其不仅拥有强大的实战能力,还常常被作为宣示力量、遏制战争的有效威慑手段,频频游弋于世界各大军事热点地区。

    动力和起降,是影响航母整体结构和功能形态的重要因素。

    美国航母采用持久的核动力,这既有利于减少自身补给依赖,又能够节省大量空间和载重吨位,便于装载弹射装置等更多装备和人员。

    苏联的核动力航母梦,随着“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拆解最终破碎。由航母改建的“乌拉尔”号电子侦察船,反而凭借其强劲的核动力,游弋于世界各地,向对手施放“电磁烟幕”,致敌“迷茫”,不过,最终也因事故频发而退役。

    我国的辽宁舰,采用与俄“库兹涅佐夫”航母类似的常规蒸汽动力,在拆除原有反舰弹发射装置等设备后,携载战机数量有所增加,滑跃性能亦有提高。刚刚下水的我国第二艘航母,整体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空中长矛”打遍陆海空潜

    舰载机之于航母编队,恰如从空中刺向敌人的长矛,直击敌要害:可远距奔袭,打击敌岸、海目标;可布下海网,让潜艇无处遁形;可制造“战场迷雾”,让敌人“看不清、辨不明”。

    问世以来,作为航母的主力“打手”,舰载机屡立汗马功劳。1941年日本海军对珍珠港的偷袭,以及次年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重创日本海、空兵力的雪耻之战,舰载机均担当了主角。

    随着隐身、飞控、航速这些主要功能的不断改进,以及高性能弹药、远距突击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已大幅提高。1个拥有50架作战飞机的航母舰载机联队,在卫星、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等多种手段的支援保障下,每天能够打击目标高达两百多个。

    美军是舰载机发展的鼻祖,拥有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舰载机联队。其根据“一机多用”“一机多型”思想,确立F/A-18E/F战斗机为舰载机主力,退役了大量老式机型,并通过加载通用数据链,大大加强了舰载机与其他平台的协同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美军最后两架固定翼S-3B“海盗”反潜飞机退出现役,SH-60F等反潜直升机担当起航空反潜主力。反潜直升机采用新型低频主动吊放声呐,可远距离发现、识别、跟踪敷设消声材料的隐身潜艇,通过与航空声呐浮标、磁探仪等手段的结合使用,反潜作战能力丝毫不减。

    俄罗斯在舰载机方面也特色明显,其现役重型舰载战斗机苏-33,可挂载炸弹、空空导弹、火箭弹等多型武器,遂行轰炸、拦截等多种作战任务,享有四代半战机美誉。不久前,该机还随同“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赴地中海执行战斗任务。

    中国航母舰载机作为后起之秀,发展突飞猛进,已经研制出舰载固定翼战机,以及拟用于预警、反潜、运输等用途的直升机。尤其是广受关注的歼-15舰载机,历经多次起降试验、带弹飞行训练后,作战能力值得期待。

    “带刀护卫”专司外攻内防

    航母本身虽然装备有为数不少的防空导弹、电子战装备等防御系统,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基本都属于“点破就会很受伤”的最后一件“铁布衫”。中距以上范围的防御,还需一定数量的“保镖”们来完成。

    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在内,这些随身“保镖”们个个身手不凡:它们外能攻、内可防,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可加入编队,执行中远程防空、编队反潜、前出侦察、快速支援、对地攻击任务,各有分工又能独当一面。

    与航母如影随形的综合补给舰,也是航母编队的重要成员,是有效保障编队衣食住行的“粮草官”,为编队持续遂行任务,提供必要的燃油、弹药和生活物资补给,一度被冠以“超级奶妈”称号。

    正在朝鲜半岛海域活动的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编队,随身保镖数量有所简化,但作战能力仍然强大。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既可为编队提供中远程防空任务,还具有强大的反舰和一定的反潜能力,是航母的“贴身护卫”;2艘新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具备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堪称“多面手”;刚刚抵达朝鲜半岛海域的大型干货补给舰,为编队提供充足的补给支援。

    去年底首度亮相的我国辽宁舰航母编队,在没有巡洋舰搭配的条件下,按3驱、3护、1补编配,也是派出了“防空+反潜”强强联合的阵容。有“中华神盾”美誉的某新型导弹驱逐舰,作战能力在中国海军现役水面舰艇中居于首位,堪称航母的全能“带刀护卫”。新近服役的“高邮湖”号综合补给舰,补给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从编队展示的兵力构成,大致可观察出中国未来航母编队的雏形。

    “深海巨兽”拒敌千里之外

    1981年,一部反映二战时期水下作战题材的电影《从海底出击》,向人们呈现了潜艇水下作战惊心动魄的场面:隐匿于深海大洋中的潜艇,凭借着敌明我暗的优势,以声呐为探测手段、鱼雷为武器,向编队发起隐蔽攻势,取得惊人战绩。

    二战后,随着核潜艇的出现和对潜通信技术的进步,攻击型核潜艇加入航母编队序列,并作为编队反潜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潜艇部署于远离编队的前方,与众多伙伴们一起,合力构筑水下“铜墙铁壁”。他们或蛰伏待机,静如止水,或随机游弋,隐蔽潜航,为编队扫平前路障碍,力求“决胜千里”。

    然而,一旦被声呐捕获,潜艇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有效摆脱。各国都注重通过减震降噪、敷设隐“声”材料等措施,大幅提高潜艇隐蔽性。有的核潜艇噪声已接近一定海况条件下的海洋环境噪声。

    此外,充分运用海洋水文条件特点,加强隐蔽,并力求先敌发现、主动应对,已成为潜艇指挥员们的必修课。将潜艇藏匿于不同声层,或置于有力探测阵位,利用表面声道、汇聚区、中尺度等特殊物理现象,都是潜艇作战的重要战术。

    通常,美军为其航母编队配备1~2艘攻击型核潜艇,实施远程反潜警戒,与航空反潜兵力、水面舰艇共同构成外、中、内三层反潜警戒,或作为编队重要突击力量,担负突袭敌海上、陆地重要战略目标和设施任务。伊拉克战争中,首突伊本土的“战斧”巡航导弹,就来自于美国在地中海海域游弋的攻击型核潜艇。

    随着水下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破解,可以预见,在潜艇、无人潜航器、海底监视系统等武器装备的共同演绎下,水下战场将会愈加精彩,潜艇在编队中的作战使命也将不断得到拓展。(尹晓东 王长勤 梁 帅)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9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