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检查本”到“感悟本” 政治教育笔记本悄然“变脸”

2017年04月26日 15:48:59 来源: 解放军报

    该部利用“四网合一”课室组织政治教育。彭希摄

    对于一个成功的木匠而言,要想做出一件精美的物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把精准的标尺。标尺,代表的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标准。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一把好的标尺对于评判一件事物的好坏至关重要。

    对于政治教育而言,在战争年代,其效果如何,官兵战场行动说明一切,标准鲜明,“量”起来也不复杂。而对于处于和平时期的部队来说,政治教育的效果到底该如何评判呢?作为传统“标尺”之一的政治教育笔记本,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政治教育笔记本曾经面临的尴尬

    现象之一:“课可以不上,但笔记一定要记。”

    中士杜海涛入伍后,就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课可以不上,但笔记一定要记。他告诉记者,每次教育结束之后,都会专门留出时间给大家抄笔记,一些没有来得及上课的战友,班长也会要求在课外将笔记补好。对于一些临时安插进来的教育内容,如果时间来不及,往往就只能记个笔记应付了事。

    现象之二:“只要笔记记好了,对付检查就成功了一大半。”

    教导员胡华武既当过指导员,又当过宣传股长,在他的工作经历中,检查政治教育以及被上级检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但每次在准备上级检查时,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战士们的笔记,生怕有字写得潦草或者偷懒没记全的。而在检查基层政治教育时,他最关注的往往也是战士们的笔记记得如何。

    现象之三:“笔记内容都有统一模板,不能随意写。”

    在文书岗位工作过的战士小陈回忆自己以往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战友们准备政治教育内容提纲。标题、时间、授课人、授课内容等,每一行写什么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战士们只需要对应地抄写到笔记本上就行。

    现象之四:“字写得不好还不行,必须得工工整整的。”

    战士曾海告诉记者,很多战友跟他一样,入伍前写字都不好看,但是记笔记时间久了,竟然都练得有模有样了。

    现象之五:“人在不在连队不要紧,笔记肯定是要有的。”

    采访中,战士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补笔记”,“补了笔记就代表给你补了课了,有时候一个晚上要补好几篇笔记。”一名战士坦言,前年自己在外集训期间,连队文书还打电话提醒他别忘了补笔记。

    用好政治教育笔记本这个载体

    提起政治教育笔记的作用时,战士李伟曾在局域网发帖:“教育笔记当然有用啦,这个可是每次应付机关检查的重要‘宝贝’。”论坛上的一句调侃,引来了不少战士的“吐槽”。

    采访中,一些战士坦言,自己平常几乎很少翻看笔记,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才会拿出来。“里面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哪会有什么印象?”

    “记笔记这个事,从我上学时就开始做了,感觉很正常啊!”杜海涛谈起自己对政治教育笔记的看法:“不能说毫无作用,偶尔翻翻对强化理论知识还是有效果的,但是也不敢说有很明显的效果,有的笔记根本都不知道是怎么抄上去的,更不用说有什么感悟了。”

    “政治教育笔记本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育的组织者身上,就好比尺子并无不同,只是摆弄尺子的人开了小差。”某团政治处主任肖斌坦言,政治教育笔记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一砖拍死”。它可以直接反映官兵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深度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方便官兵课后“温而习之”,加深对教育内容的记忆、消化,其正面作用毋庸置疑,关键是看怎么用好这个载体。

    “每次翻到这几页笔记,指导员关于婚恋观教育的阐述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跟我同年入伍的战友,正好在这堂课里解了忧。”四级军士长杨江给记者看他的笔记本:一句句经典情歌歌词,下面还附有精辟的阐释和这位老班长自己的感悟。“指导员当时给我们搞了一堂教育,把情歌歌词搞了个串烧串讲。翻着这个笔记本,当时的教育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者在翻看一些战士的笔记时,也不乏有一些精彩语句,“我认为对我有用的我就记下来了,那些空洞的我自己都不懂的理论,实在是不想去记。”一位战士的“直白”不禁引起记者深思:笔记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在用的过程中,有的脱离了真实,被一些教育者赋予了更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学会正确记笔记是一种本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部有一条规定,机关在检查政治教育时,不单纯以检查笔记本为依据,换言之,就是查教育不再只是查笔记本。

    为何会出台这样一条规定呢?该部领导介绍,传统的检查教育笔记的做法不仅难以检查到教育实效,而且也是机关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的体现。“越检查笔记越作假,笔记越作假对政治教育的损害就越大。”那是否意味着政治教育笔记从此就退出“江湖”了呢?

    “教育笔记本贵在真实记录官兵所思所想,促进教育入脑入心。”面对记者的疑问,该部领导告诉笔者:“尺子的作用和刻度并没有变,变的是用尺人的观念。”笔记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之一,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主动探索创新,前方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导向一变,立竿见影。记者发现,基层官兵的政治教育笔记本也悄然“变脸”:基层官兵的笔记除教育课主题和一级标题外,其他记录内容一概不做要求;提倡官兵在记录时,对内容添加自己的理解;提倡在笔记上粘贴与教育相关的剪报资料,连队干部进行“点评式”阅批,每周教育日结束阅批一次,针对战士笔记情况和近期工作情况给予点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目的在于促进学习思考习惯和指导工作开展。

    在该部某炮兵营,记者随手翻看战士们的学习笔记,发现战士陈翰鸿的笔记本上字体颜色有3种:黑、蓝、红。陈翰鸿解释说,黑字是一般知识,蓝字是要点,红字是重点。战士周梁明的笔记则有很多线条,他将相同的知识要点联缀在一起,便于学习,并在旁边用小字做了注释理解,写了心得体会。教导员龚文啓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体会式’笔记能够启发思考、记录心声,是开启官兵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该部高炮团指挥连战士李佳杰入伍前曾就职于一家动漫公司,入伍后一直保持着画漫画的习惯。前不久,团里组织《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改革强军实践》教育课,李佳杰根据指导员讲述的事例,在笔记本电脑上绘成一组漫画,并把自己的思考配在旁边:“作为军人,无论改革怎么改,都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该漫画在团政工网上、微信公众号上刊发后,引起基层战士一阵热议,李佳杰也一时成为该部“网红”。

    像陈翰鸿、李佳杰这样的笔记被该部政治部主任刘文卿称为“个性化”笔记。一些“个性化”笔记如今成为连队官兵争相传阅和模仿的范本,并催生出更多样式的“个性化”政治教育笔记。对于政治教育发生的变化,指导员林小煌坦言:“政治教育只有给予官兵更多相对宽松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战士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家从被动式参与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声音

    东部战区陆军某旅政治部主任朱其昌:

    变“模范本”为“感悟本”

    官兵理想中的政治教育笔记本,不是条目清晰、堆满文字的本子,而是一个能记录成长、感悟思想的载体。要想让政治教育笔记本从“模范本”、“检查本”变为“感悟本”、“交流本”,政治工作干部就要积极引导战士围绕教育主题、内容在笔记本上留下钻研、学习的记录,留下动脑、动手的痕迹,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思考、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政治教育像清泉一样滴润官兵心脾。

    陆军某特战旅宣传科科长贾红毅:

    教育效果需科学量化考评

    要解决教育形式和考评方式不对等的问题,不妨参照军事训练的考核机制,对政治教育进行量化考评。例如,将考评内容划分为理论考核、教育笔记和教育监督三项,规定评分内容和标准,按照权重实施综合考评。其中,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形式定期举行;教育笔记的检查内容除了笔记记录外,还应对官兵自学情况、重要理论的摘抄和体会文章的撰写水平等进行抽查;教育监督要对营连主官批阅笔记、为官兵推荐书目和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抽查,教育效果最终以量化考评分数体现。

    新疆军区某团四连政治指导员张郁诗:

    回归学习笔记的本质

    很多时候,在各种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机关干部判断理论学习如何,考察教育效果怎样,主要手段是检查官兵的学习笔记。应该说,把检查学习笔记作为官兵教育效果的一种手段未尝不可,但绝不能脱离学习笔记的本质,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摘抄这一种形式。倘若只满足于用整齐划一的手段去检查学习笔记,不仅会事与愿违,而且还助长形式主义的歪风,严重违背政治教育的本质。

    南京政治学院学员刘敏:

    记好笔记要多“自我设计”

    在政治教育笔记本中,我喜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重要知识点、思考点以及疑惑点,通过思考背记让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但政治教育笔记本很多时候却“变形走样”,检查的重点放在了“形而上”的内容上面。政治教育笔记需要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真正需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濮照  周盼)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7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