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特写:随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发射现场

2017年04月21日 20:45:53 来源: 新华社

供气系统指挥员陈吉伟检查撤离前状态。余鹏飞 摄

    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21日电 特写:随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发射现场

    新华社记者曾涛

    20日17时,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是阳光灿烂。

    一个头戴白色安全帽的小伙子从电动车上下来,冲入氮气源库工作站,摘下安全帽,双手把脸上的汗水一抹,端起桌上的一份盒饭狼吞虎咽。

    这个小伙子叫刘思,是文昌航天发射场供气分队的指挥员。他刚从发射塔架检查完各设备供气状态过来。

    他所在的气源库工作站离发射塔架虽然只有七八百米,但为了节省时间,他自己花钱买了一辆电动车。

    不到5分钟,刘思手中的盒饭就扒完了。“各岗位注意观察供气压力。”

    氮气源库内,一台台机器发出轰鸣声,液氮库顶端,呼呼地冒着白汽。

    “氮气源库的主要功能是将液氮汽化为氮气,在火箭推进剂加注过程中,进行阀门控制、储箱吹除和增加气压作用。”

    刚从氮气源库工作站出来,他又直奔空气源库。

    “在推进剂加注之前到火箭发射前一分多钟,空气源库要不停地对舱段进行吹除,保证舱段内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防止凝露。”

    空气岗位操作员徐亚强的前方,是两个显示着复杂管路的电脑屏幕。屏幕上,数10项参数正在不停浮动。徐亚强紧盯屏幕:“参数一切正常!”

    再过2个多小时,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就要发射。

    供气分队一大半的人,都参加了文昌航天发射场前两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的首飞。

    有了前两次成功的经验,他们内心少了几许紧张,更多了一份从容。“只要按照操作流程来,一切都没问题。”刘思告诉记者。

    从操作席位到气源仓库,刘思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检查,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核查。

    太阳渐渐沉入海面,文昌的天空多了一抹余晖。从供气站延伸至发射塔架的管路,披上了一层霞光。

    “一小时准备!”发射场的喇叭里,传来了“01”指挥员王光义的口令。

    警报声响起!

    “第一批人员撤离!”完成预定任务的10余名工作人员,迅速列队,乘车辆撤离出气源库工作站。

    供气分队所在的区域,还剩下20余名工作人员。他们要坚守到最后一刻——发射前15分钟。

    组织完第一批人员撤离后,刘思又骑上了他的电动车,前往发射塔架。

    记者站在气源库朝几百米外望去,发射塔上的三联回转平台的上层已经打开,中层正徐徐张开它的“双臂”。

    离发射塔架不远处的几个液氧管道排放口,滚滚白汽往外冒,椰风海韵间,宛若仙境一般。

    此时,加注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液氧补加。

    “半小时准备!”

    气源库工作站正门口,恰好是一个扩音喇叭。此起彼伏的口令声传到工作间内,让气氛显得更加紧张。

    “30分钟准备!”“窗口时间瞄准19时41分28秒。”

    警报声再次响起。不知何时,刘思完成了他在发射塔架的最后一次检查,返回了气库工作站。

    这一次,警报对他和他的团队“无效”:“离我们撤离还有15分钟,各部位注意检查工作状态!”

    “明白!”“明白!”……对讲机里,一一传来各操作手的回答。

    夜色如墨,发射塔架四周的灯光,照射着洁白的火箭。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即将从这里升空。但是对于发射火箭最后“把关”的操作人员来说,“遥二”与“遥一”并没有太大区别,任何一枚火箭,他们都须严阵以待。

    “15分钟准备!”最后一次的警报声显得尤其刺耳。

    最后确认好各部位状态正常后,刘思迅速集合分队人员。他们撤离后,所有设备都将由指挥中心远程控制。

    不远处,一辆收集人员的大巴正在等候着。走出工作站,气源库四周白汽蒸腾。队员们从白汽中冲出,跳上大巴。

    大巴上,工作人员对照名单清点人数。

    “出发!”此刻,已是19时27分。

    坐上大巴车的队员们,拉开帘子,向窗外望去。

    灯火通明的发射塔架上,火箭静静地矗立着。

    再过不到15分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将从这里一飞冲天,踏上面向太空的新征程……

供水系统指挥员毛遂检查撤离前状态。余鹏飞 摄

空调系统指挥员韩金龙正在检查撤离前状态。余鹏飞 摄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61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