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记者观察●军民融合与科技生产

2017年03月27日 18:25:50 来源: 解放军报

    军地协作丰富官兵“菜篮子”

    朝连岛,是无淡水、无居民、无航班、无耕地的“四无岛”,也是距离青岛市陆地最远、条件最艰苦的海岛。

    一到冬天,整个小岛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岛”,驻守这里的海军北海舰队某部官兵的鲜菜供应长年依靠海上运输,有时遭遇特殊天气,补给船无法靠岸,官兵吃上一顿鲜菜成为奢望。

    一年春节前,4名军嫂带着孩子来岛探亲,正赶上大风天气,近一个月的时间,4个五、六岁大的军娃没吃上一口鲜菜……2015年,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守岛官兵向青岛市农科院专家学习大棚建造、蔬菜种植技术,最终让自产蔬菜在小岛“扎下了根”。这是军民融合建设“菜篮子”工程的一个生动实例。

    引进地方先进技术为部队“菜篮子”工程服务,走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大势所趋、兵心所向。近年来,全军边防部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简单依靠“上级投入、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积极拓展军地协作,推动了农副业生产的转型升级,让官兵“菜盘子”越来越丰富。

    在西藏军区生产基地,美国太空椒、意大利生菜、以色列丝瓜等一批优质绿色农作物,正悄然走上雪域哨所官兵餐桌。2013年至今,他们与中科院、原成都军区农技推广供应站等军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协作,并与西藏农牧厅签订了3份“农业合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农技服务、绿色食品认证等5项协作机制。

    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军营”活动,他们与拉萨生态站等6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蔬菜品种,创新研发了“温室养杯育苗、配方施肥、叶面喷肥、人工授粉、无土基质栽培、滴灌节水”等种植技术,让百余种蔬菜品种落户雪域高原。

    在“生命禁区”昆仑山哨所,新疆军区后勤部与自治区农科院联合组织“科技兴农边防行”活动,邀请军地专家赴边防一线对“日光温室、高原农副业基地”进行现地指导。

    据悉,2013至2015年间,国家农业部与原总后勤部就“军民融合推进部队科技兴农,建立军地农业合作协调机制”出台《意见》,对军民融合建设部队“菜篮子”工程做出了详细规定。

    科技创新成为解难“金钥匙”

    曾听过一个“吃菜难”的心酸故事。一名因大雪封山在高原守防半年之久的边防战士,终于盼到了来年探亲的日子,他一下山便径直走进一家饭馆,一口气点了6盘青菜“打牙祭”……那个年代,边关战友对于新鲜蔬菜的渴求可见一斑。

    如今,随着军委各级机关不断加大对“高海边无”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高原“生命禁区”、无淡水海岛培育出绿色蔬菜已并不稀奇。

    2015年9月,全军海拔最高的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在海拔5418米的雪山哨卡成功种出新鲜蔬菜,这标志着困扰该军区海拔5000米以上哨所官兵多年“吃菜难”的历史宣告结束。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高原蔬菜“选种播种、土壤改良、光照温度、施肥灌溉”等种植经验,创新研发“新型高原种植法”,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驻内蒙古边防部队根据驻地地理纬度、气候特点等环境需求,研究建造了“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这种温室不仅冬季无需供暖设备、高效节能,其增温、御寒、保温性能也很强,冬季棚内平均温度可达20℃。驻内蒙古某边防团官兵说,自2014年该团建设大棚以来,连队冬季蔬菜自给率可达70%以上。

    在南沙岛礁,守礁官兵想方设法在礁石上种植蔬菜,但产量却并不理想。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他们采用“太阳能、雨水回收、喷雾降温”等系统,自动收关天窗、活动遮阳网等设施,建成了集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于一体的“四防”新型岛礁种植基地,满足了守礁官兵生活所需。

    “菜篮子”工程建设,因科技而兴。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偏远艰苦地区破解种植难题的“金钥匙”——驻高寒地区部队通过“保温增温”解决低温问题;驻荒漠部队通过使用“坚固材料”提高抗风能力;驻高原部队通过改良耐用薄膜,增加玻璃材料,降低辐射强度;驻南方部队通过利用“防雨排水降湿技术”,防范雨多潮湿。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519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