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军报:向轻薄历史的行为大声说“不”

2017年02月27日 08:54:32 来源: 解放军报

    在历史面前,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该倡导、什么该制止,才能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事情来。

    “这些自拍错在哪儿了?”最近,一则微信广为流传:以色列一位艺术家挑选了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历史场景。背景一换,历史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轻佻搞怪显得特别刺目,让人难以接受。这位艺术家说:“拍摄这些搞怪照片很不应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在“很沉重的地方”做出不得体的举动,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并不陌生。例如,参加一些重要纪念活动,有人旁若无人地接打手机、大声交谈;一些重要历史纪念场所,有人随心所欲地乱写乱画、抛扔垃圾,甚至骑踩英雄雕像。如此种种,表面上是少数人不懂规矩、素质低下,深层次则是对历史、对先人缺乏敬畏,既很可悲,又令人生厌。

    去年的南京燕子矶,有青年身着日本武士服,手举木质武士刀,背对长江摆出劈、砍等各种姿势,旁边有人给他拍照,而3天后就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样是去年,哈尔滨市双城区改造,当地政府虽然明令“文物保护建筑不在此次征收范围,禁止拆除”,可这次强拆,连同刘亚楼旧居在内,共破坏了7处革命旧址。某抗战题材电视剧中,日本军服上竟然出现解放军07式服装的级别资历章。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我们民族素有慎终追远、铭记历史的文化传统。历史本身是有品格的,在人们心中既包含了史实也蕴含了追求。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历史,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反映的不仅是思想情感、心理诉求,更是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对历史缺乏敬畏,实则是撕裂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共识,撕裂的程度有多深,人们的反对就有多强烈。

    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继续前行的基础。特别是近代史,那些惨痛的记忆,同样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比如,落后就要挨打、失败就会辱国的深刻警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等。不论是痛苦、挫折,还是成就、辉煌;不论是风雨如晦、不绝如缕的艰难时局,还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历史一直都是令人警醒的镜子、催人奋进的号角。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一个民族要往前走,又岂能忘记这些历史?

    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值得我们所有人警醒。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尽卑鄙手段,全面抹杀先辈的革命史,抹黑伟人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士苟贞志砥行以自尚,则虎狼失其暴,蝮蛇失其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敬畏历史,才能挫败其“去国灭史”的阴谋。事实证明,一个优秀的民族,其成功必然建立在尊重本民族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无视历史、割裂历史、假设历史、否定历史只会误入歧途。

    敬畏历史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大力提倡“读史爱国”,他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除了在学习党史军史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整个社会也要努力营造敬畏历史的良好氛围。在历史面前,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该倡导、什么该制止,才能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事情来。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这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的能量积蓄已久,其喷薄之势已然照亮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每个人都应成为富有历史感的现代公民,尊重史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轻薄历史的行为大声说“不”!(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所所长 金立昕)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憬杭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96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