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锐读丨对《喧哗与搏杀》的几点浅思考

2017年01月06日 14:24:51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刘全

    在当今电子媒介泛滥的环境下,什么样的书还能吸引人阅读?答案或许有多种,但一本有趣、有料又有用的书摆在面前时,我相信多数人不会拒绝翻开它。《喧哗与搏杀》就是这样一本书。

    数年前,我给幼女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素来对生物学不感兴趣的我,读着读着,竟被深深吸引。没想到一本写昆虫的书,居然也可以如此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陆续读了一些书,发现有些作者具有一种化繁为简、化深奥于通俗、化平常为神奇的魔力。比如把世界文化囊于游记里的余秋雨,将枯燥高深的政论化为清泉般散文的梁衡,还有,把冰冷生硬的军事学术写出温度与深度来的刘亚洲等,他们均如功夫高深的武学大师,无需摆开阵势,谈笑间出手便直取“命门”。

    因为工作关系,有关舆论信息战类的书籍,我看过一些。但这些书大都是学术类著作,非要下一番功夫,认真研读。像《喧哗与搏杀》这样写得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真是鲜有见到。

    作者很善于讲故事,并且能很好地运用故事,比如,二战时期“东京玫瑰”实施舆论攻心,结果让美国兵贻笑大方,而几十年后,又被伊拉克“巴格达玫瑰”东施效颦的故事;比如,法军在失败阴影笼罩下,戴高乐通过BBC广播发声,而一转颓势,最终胜利的故事;比如,接受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故意穿军便服,手插衣兜,似乎漫不经心地和身穿燕尾服、笔直站立的日本天皇合影,并要求将此照片刊登次日报纸头版,一举将日本民众视为“天神”的天皇拉下神坛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有味,引人入胜,也颇让人深思,无形中增强了大家对舆论信息战的认识。

    翻开书卷,从古代的先哲、名将,到近代的军事家、政治家,从国内到国外的著名领袖学者,上百人轮番出场;从古老的故事到现代经典战例,一一呈现,让人像看一场多幕剧,颇有些目不暇接。然而这些人这些事,被作者有序排列,各安自己的章节中,毫无杂乱之感。

    作者告诉我,为写这本书,他阅读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舆论方面的书籍,还对古今战争战例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整整花去四年。

    这种经历和扎实的“功课”,让这本书读来显得非常有“料”,很多内容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且有些内容还是首次公开披露,或是平时我们很难读到的:比如当年宋美龄为抗日赴美进行舆论宣传,从而在美掀起“支持中国抗战”风潮,罗斯福表示要以“上帝允许的速度”向中国运送军火的事实;比如冷战期间,苏联人嗜好半夜爬起来,偷偷收听美国之音、日本NHK广播。就连下台后的赫鲁晓夫,因信不过曾亲自掌控的苏维埃广播,也加入这个行列;比如对“帝吧网友出征Facebook!”的全景式生动描述和剖析……

    当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事实本身的津津乐道,还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将独到的观点和结论融于书中:比如作者通过美越战争时期,记者西摩•赫什的报道《在美莱,我们疯了》,引发美国反战高潮并最终停战的事件,得出和强化“失败原因不在军队,而在政府和媒体”的结论;比如通过大量事实,推导和证实了“与其说日本人杀了张自忠,不如说是舆论杀了这位爱国将领”的观点。至于像“社会舆论帮了中共的忙”、“舆论信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刚需”等让人颇感新意的言论,书中多处可见。这种用开阔的思路、讲究的考据、充分的论据、独到的观点来全面阐述“舆论信息战”,在近些年是不多见的。

    舆论信息到底有多大威力?《喧哗与搏杀》里随处可见的事例,还有古今政要名家的经典语录,会给你答案。比如,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而传媒大王默多克则宣称:“谁掌握了传播人口,谁就掌握了世界。”

    我国4千多年前黄炎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已见雏形,是无可辩驳的鼻祖;虽然当今我国网民已达7.2亿之多,微博帐号总量超过13亿,是名副其实的舆论信息大国,但我们对外宣传依然存在“短板”,还称不上舆论信息强国。信息武器的“代差”致使军事仗难打,而舆论信息仗、思想文化仗,打起来更难。国防大学戴旭教授,把网络信息战视为新时期的“上甘岭战役”,多次呼吁要坚守阵地,打好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还颇费心思地给出提高社会媒介和舆情素养的方法及破解之道:比如政府或机构面对舆情危机如何应对,“公共舆情危机”处理的九个原则,甚至还有个人家庭陷入舆论旋涡的解决办法。至于当今面对世界强国如何赢得舆论信息战,大概因为是一个太大的战略课题,作者没有更多铺陈,但那表露出的担忧,却如声声颦鼓,敲响在我们每个人心灵和思想深处。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43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