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德军演积极探索应急医学救援海外行动联合之路

2016年10月25日 16:52:5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10月25日电(胥金章、孟玉哲、李燕燕)“联合救援-2016”中国-德国卫勤实兵联合演习25日闭幕。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副部长李书章表示,这次演习,中德双方参演部队通过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达到共同提高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的目的。

    据介绍,这次演习具有4大亮点:

    一是突出联合、实战、创新3大理念。一是突出“联合”的理念。无论从演习设计还是到组织实施,始终坚持中德双方共同研究、共同行动,注重联合建立双方均认可的程序和方法,旨在探索形成一套标准作业程序,为今后双边或多边救援合作提供示范和依据。二是突出“实战”的理念。双方派出经验丰富和多次执行救援任务的专家组进行精心设计,还原真实的救灾场景,提高伤病情设置难度,对伤病员进行专业和系统培训,严格评估参演指挥机构和分队的应急响应和救援程序及方法。三是突出“创新”的理念。把近年来我们在应急医学救援方面形成的一些新理论、新经验、新规范融入演习训练中,使用新研卫勤指挥信息系统,科学设置指挥席位、合理构建救治阶梯、灵活进行力量编组使用,投入最先进的救援技术和装备等,达到了通过训练提高能力的效果。

    二是我军首支专业化“卫勤蓝军”亮相。联演中,一支经专门训练的“伤员”、灾难情景显示人员、智能野战创伤综合模拟人等组成的“卫勤蓝军”,不断给参演医疗队设置逼真情况和救治难题,让队员们在激烈的专业伤情对抗中如临战场。这支专业化“卫勤蓝军”的150余名模拟伤病员,来自第三军医大学五年制医学临床本科实习生,50余名情景显示人员由社会招募。他们在演习中各自担当不同角色,逼真地呈现地震灾区场景和伤病员案例。“卫勤蓝军”人员由医学或卫勤专家实行一对一培训,不仅能呈现各种仿真伤情,还对救治过程和诊疗方式稔熟于心,会随着参演医疗队员的救治策略动态演化伤情后果,真实、实时地考核医疗队员的专业救援处置能力。仿真血液、乳胶油彩、塑料伤口模型等材料模拟出各类骨折、挤压伤、烧伤、头部伤、大出血、心理障碍等逼真伤情。本次演习使用了多具高级智能模拟人和穿戴式训练模块。模拟人具有和真人一样的呼吸、脉搏乃至神经对光反射、抽搐、简单语言等功能,可模拟各种创伤,对医生采取的各种急救措施和药品能够给出反应。这个模拟人被用于开展地震废墟现场截肢、气管插管、电除颤等紧急处置。

    三是卫勤全要素评估贯穿始终。此次演习“无脚本无预演”,中德双方协同配合,重点开展地震灾害现场伤员急救、批量伤病员救治、危重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防疫消杀、联合指挥、自我保障等课目演练,并对分队指挥与行动、现场救治、院前急救、指挥控制与信息流程对接、伤病员后送协调、两军协作能力等5个方面开展联合评估。结合未来可能担负的真实保障任务,制定能充分诱导出技术操作、物资消耗、信息流动的演练规则,迫使参演分队指挥真协同、救治真操作、药材真消耗、装备真运行、作业真耗时,还原卫勤保障实战压力。通过设置水电中断、血库告急、出现传染病等很多突发状况,积极探索人道主义应急医学救援海外行动自我保障等内容,积极探索人道主义应急医学救援海外行动联合组织实施方法、模式和特点规律。

    四是崭新装备现身卫勤“战场”。在我军卫勤装备现场,新研的野战帐篷医院投入试用,编设指挥、检伤、重症、手术、收容、医技保障、防疫、制氧制冰、传染病负压舱等功能模块,再加上野战卫生防疫车、野战救护车、全地形急救车,整个系统俨然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在德军卫勤装备展示现场,则有全地形履带式双节装甲救护车、多功能装甲救护车等先进装具。其中,多功能装甲救护车主要用于战场前接后送和途中紧急外科操作,后面配有小型医疗移动方舱并自带电源,即使在车辆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可独立运作,该车在阿富汗维和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卫勤装备设计各具特色,但在设计中都充分考虑伤员救治需求、更加贴近实战,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演习中,这些“生命之舟”投入联合救援战场,展现它们的救护保障能力。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憬杭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33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