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导弹靶场到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8年历程真的牛

2016年10月21日 10:51: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甘肃酒泉10月21日电题:大漠航天人的“长征”传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8年航天发展历程回眸

    许京木、徐晓延

    深秋,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吹来的风,已有了不少寒意。

    不远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上,雄伟高大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通体粉刷成淡蓝色的发射架遥遥相望……这个曾经的导弹试验靶场,如今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

    大漠航天人的血脉里,永远跳动着忠诚报国的红色基因

    靶场创建之初,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蓝天做帐地当床,黑河边上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咸菜盐巴就干粮”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20世纪60年代初期,前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终止对华援助,并撤走全部技术专家,我国导弹航天事业面临着在襁褓中夭折的巨大危险。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干!1960年9月,在前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就成功用国产燃料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苏制近程导弹;同年11月5日,前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57天,又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茫茫太空第一次有了“中国星”。

    2000年11月,神舟二号发射任务进入到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此时正值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全面展开之际,发射测试站205名老兵,即将脱下军装,离开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发射场。这些退伍老兵,大部分参加过神舟一号发射任务,不仅技能娴熟,而且经验丰富。

    一边是即将实施的飞船发射任务,一边是归心似箭的退伍老兵。面对两难局面,发射测试站的领导一时手足无措。

    就在站领导为人手紧缺的问题一筹莫展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5名退伍老兵集体向站党委递交请战书,决然表示:“推迟退伍,津贴一分不要,一定把神舟二号送入太空!”

    接过205份饱含深情的请战书,时任站长王福通和政委段勇的眼角突然变得湿润起来。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升空。不久之后,205名战士登上火车,光荣返乡。

    离开军营那天,他们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整齐列队,向着巍峨的塔架,敬了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军礼。

    大漠航天人的肩膀上,永远担负着飞天圆梦的千钧重担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经过一番论证,工程指挥部最终把发射场选在了距离中心生活区约6公里的戈壁滩上。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在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西北大漠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拔地而起!

    胸中有梦想,肩上有担当。大漠航天人在向宇宙进军的征途上,脚步越迈越快。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风雪出征,开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出征大漠,不久便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乘坐神舟九号遨游太空,全世界人民都领略了中国女航天员的巾帼英姿;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壮美出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永远刻在了亿万国人心中。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在太空飞行33天。

    大漠航天人用厚实的肩膀,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大漠航天人的生命里,永远闪耀着牺牲奉献的精神之光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长眠着包括聂荣臻元帅在内的740多位航天英烈,其中就有女研究员潘仁瑾。

    1962年,潘仁瑾考入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在那里结识了同班同学刘明山。4年的校园生活,让这对年轻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大学毕业后,刘明山来到中心工作,潘仁瑾则留校当了教员。从此,两人过起了牛郎织女式的异地生活。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也为了心中的飞天梦想,婚后第3年,31岁的潘仁瑾不顾学校一再挽留,毅然奔赴大漠,成为一名发射场上的计量人。

    为了做好计量工作,潘仁瑾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柔弱的女性——100多米高的塔架,她常常一天爬几个上下;在野外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她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每天都超负荷运转的身体,终于抵不住病魔的侵袭。潘仁瑾的胃开始不听招呼,经常不定期疼痛,吃不下东西。她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竟然是胃癌晚期。

    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潘仁瑾再也没能回到大漠。

    1999年4月18日,潘仁瑾的骨灰从北京运回大漠戈壁。灵车经过的路上,近千名官兵垂首伫立,为这位在戈壁滩上工作了20多年的老大姐送行。

    在中心发射测试站,装运科参谋柳晗一家三代坚守大漠、建功航天的故事,一直被官兵们津津乐道。

    柳晗的爷爷叫柳焕章,1958年他和同在医院工作的爱人张淑娟一起,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奠基者。

    1962年,柳晗的父亲柳林呱呱坠地。

    30年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上马。此时的柳林,已经成长为航天测控领域的技术骨干,而他在东风电视台当记者的妻子,也是单位的业务尖子。

    或许是受到了父辈的影响,柳晗打小时候就立志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样当一名航天人。

    2011年7月,柳晗顺利拿到了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毕业证书。“我生在大漠,长在大漠,那里是我的根,我必须回去!”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百般挽留,他毅然选择回归大漠。

    2014年10月,柳家的第四代、柳晗的女儿柳沐萱来到了这个世界。

    “我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小沐萱长大后,也能像我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航天人!”看着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柳晗的眼里射出坚毅的目光。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332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