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锐读丨闲在墨中 隽雅奇变——书法家李钢其人其书

2016年10月19日 15:36:06 来源: 新华网

    闲在墨中 隽雅奇变——书法家李钢其人其书

    李胜洪(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我与李钢先生因书法而结缘。对书法艺术的酷爱、豪爽的性格,他使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去年末,中国书协展览部、北京书协、宁波市文联、北京东城文联在宁波共同主办了《闲在墨中——李钢书法展》,取得了圆满成功。我翻开展览的作品集,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他对于书法理论的钻研与创作实践的探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当代书法家,其行草书的取法广学诸家,尤对“二王”一路浸淫颇深。他认为,在临习“二王”基础上写米芾帖札,“首先,要通篇临摹,领略到其中的气格,形成总体意识,做到心中有‘米’;其次,须用精临掌握其笔法,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他总结出自己行之有效的读帖与临帖办法:“读中收获立刻用笔去写,写中发现的问题马上停下笔去读——拿着笔读帖、读着帖背临的效果最好。”

    ”出新意于法度之内,是实现意临到创作的关键一步“。宋、明“尚意”、“尚态”的时尚使“小王”比“大王”更受到追捧,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其更倾向于“小王”,成为“宋四家”中“尚意”风格最突出的代表。通观米芾临王献之的作品,不是照本临摹,而是有所取舍,李钢临“二王”、米芾亦是如此——朝自己的审美去努力,通过临摹“寄兴”,“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实面目。

    李钢书法的"形"来自历代法书经典,而其消化、吸收、重新组合之后又借古人之形表现了自己的“神”。他的一些作品,笔锋一贯而下,游丝牵连,既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又流露出飘逸的媚趣。书贵“形在能合,神在能离。”康有为在《艺舟双楫》中曾言:“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李钢深以为然,因此他在广学诸家、广博旁涉的基础上又求通变,追求法度内的任意挥洒。

    李钢的行草,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李钢对米芾所学颇深,观其书作,用笔迅疾而劲健,雄雅清新的视觉冲击扣人心弦;其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端庄之中见婀娜;用笔讲求米芾所言“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成为“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其行书凝重朴厚,气象浑融,面目多样,各显机巧。

    李钢的书法在章法上重视整体关照,气韵豁达,显得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营造强烈的势态;布局讲究对比和体势的和谐,独出机巧。李钢书法注重节奏感,舒缓快慢十分明显,像听一首优美的乐曲。

    李钢在“乐闲于墨中”的书法世界里徜徉、深耕而并未沉溺于书斋,他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把深入大自然陶冶情操,探究前人精神文化遗产作为增加思想厚度、增强书法艺术活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五大洲的山山水水,见识、阅历的增加,也自然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千世界对他的陶情写意使他的书法变得更加舒缓从容,更具有一种难于言表的“精、气、神”。

    李钢对书法的认识是清醒的:“只有读懂自然,读懂历史,读懂文化,读懂世故和人生,书法创作才能视接千里,神翔物外,游刃有余”;“书法是知识的套餐,涉及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等,只有每一个知识都融会贯通了,才能全身心投入书法创作,进而以自身性情营造出意境美,只有运用哲学的思想统一考量,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创作,才能使创作的作品达到既有变化又统一于和谐,进入变化无穷,和谐无限的大美境界”,李钢如是说。

    李钢对书法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和不懈的追求。我们相信他会继续努力前行、闲适于书法的墨韵之中,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他心中的艺术梦想。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329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