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解码长征丨《长征组歌》诞生记

2016年09月29日 12:54:0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题:《长征组歌》诞生记

  刘子君、马艺、李兵峰

  2007年7月,香港回归1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与香港合唱团在港联合演出《长征组歌》大型合唱音乐会,引起巨大轰动。原定演出两场,门票很快售完,最后又加演一场,门票同样销售一空。这台大型合唱音乐会,至今仍然是一些香港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长征精神,民族之魂;《长征组歌》,盛演不衰。自问世以来,《长征组歌》就显示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传遍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激情创作

  《长征组歌》是在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患病休养期间创作的《长征组诗》基础上谱曲完成的。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年仅14岁的萧华参加红军,后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萧华,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直有讴歌长征的想法。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长征。

  1964年9月至11月,重病未愈的萧华,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小楼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长征组诗》的创作中。

  虽然,他很了解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但如何把红军三大主力艰苦卓绝、宏伟壮丽的长征历史,准确地浓缩到一部诗歌中却十分困难。为厘清长征的全过程,萧华让工作人员找来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进行紧张的创作准备。

  萧华按照长征的历史进程,从极其复杂的长征历史中选取了12个最具典型性的事件,安排了组诗的整体结构。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琢磨推敲,萧华终于完成了长征组诗的创作。初稿写出后,又经过近10次的反复修改,最终决定以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这组组诗命题。

  一唱走红

  1964年11月中旬,萧华把为长征组诗谱曲的任务,交给了总政歌舞团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分别组成《长征组歌》谱曲创作的两套班子。

  1965年4月下旬,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几位作曲家带着已经谱好的十首歌曲,来到杭州向萧华逐段试唱。

  这十首歌曲分别运用了红军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塑造了特色鲜明的长征音乐。

  萧华听后十分满意。此后,经过完善的《长征组歌》开始在战友文工团紧张排练,准备参加纪念长征活动。

  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连续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在上海、南京、香港的演出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1966年,《长征组歌》踏出国门,在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演出数十场,受到了高度评价,一举成为中国合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历演不衰

  197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复排复演《长征组歌》。这次演出后,有关领导又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基础上拍成电影。

  1976年1月,电影《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拍摄完成,并于当年在全国上映,反响热烈。从此,《长征组歌》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革命歌曲。

  《长征组歌》首演迄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这件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品历演不衰,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2009年,当时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重新排演了经典力作《长征组歌》。当她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时,人们的感受依然是那么震撼,其中的经典唱段依然那么感人。当年,《长征组歌》获文化部首届“全国专业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长征组歌》进工厂、进院校、进乡村,发挥着巨大的感召力,展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被群众誉为“革命传统的战斗之歌,改革开放的奋进之歌”。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30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