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踏访老山:战地有多条"百米生死线"

2016年04月01日 14:50:07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无声的鞭策

  ■吕美璋

  文山在边境作战中,留下了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众多战场原址。多年来,边防部队把战场原址文化元素充分运用到部队全面建设当中,使之成为催生部队战斗力、提高凝聚力、增强免疫力的重要载体。

  青山再高,边防再远,也阻隔不了边防官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打赢的渴望。我们在碉堡、猫耳洞等阵地工事上,镌刻诸如“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等战时创作的楹联佳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唤醒官兵内心深处的豪气血性。在新兵下连、新干部到职、清明国庆等时机,依托战场遗址开展“重走老山、八里河东山”拉练,参观烈士陵园、作战纪念馆,蹲猫耳洞、啃干粮等活动,体验当年战斗之艰辛,感悟今日和平之不易,引导一代代边防官兵精武强能,接力戍边。当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听到呼喊烈士的名字,一群入伍仅三个月的新兵就能异口同声答“到”时,战场原址文化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现。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进,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取舍也成为部分官兵无法回避的问题。考验面前,我们叫响了“忆十年作战史,与参战官兵比艰苦,与牺牲烈士比得失,与功臣模范比贡献”的口号,开展“多读英烈故事、多忆战场生活、多唱战斗歌曲、多到革命遗址,常想革命英烈、常想支前民兵、常想战区群众、常想艰苦岁月”的“四多四想”活动……使这些紧贴防区战史、融入现实所需的战场原址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无声的鞭策力量,引领着官兵沿着英雄前辈的足迹,向祖国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好战场原址文化必须坚持兼收并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与部队人文环境相吻合、与官兵精神需求相适应,才能保持吸引力,增强感染力,为官兵投身强军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解放军报》2016年04月01日 09版)

   上一页 1 2 3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4128856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