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两伊战争残酷战术:伊朗上万少年身体“滚雷”

2016年02月01日 08:04:29 来源: 央视网

  “人海”战术 反攻奏效

  1981年5月,伊朗开始收复胡泽斯坦省沦陷区,重点是解救遭围困半年多的石油输出港阿巴丹。

  虽然萨达姆对伊朗的反攻早有预料,但仍被打得狼狈不堪。激战3天,伊朗2个步兵师和1个革命卫队旅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成功将围攻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队赶过卡伦河。阿巴丹惨败使伊拉克人极为沮丧,失败情绪蔓延导致伊拉克军队出现严重的逃兵现象。

  另一方面,伊朗又于11月29日至12月7日投入7个革命卫队旅和7个正规军旅,发起代号“耶路撒冷之路”的攻势,成功击溃伊拉克2个师1个旅,夺回胡泽斯坦的重要城市博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在博斯坦首次尝试了“人海”战术。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10时,伊拉克士兵正躺在博斯坦阵地外晒太阳,突然炮弹如雨落下,伊拉克士兵连滚带爬地躲入战壕。等到炮火延伸射击后,他们透过逐渐消散的硝烟看到,上万名革命卫队少年高喊口号,一排排地用身体引爆地雷,为坦克进攻扫清道路,接着大批革命卫队穿过雷区,迅速突破伊拉克人的防线,攻克了伊拉克经营近一年的堡垒。

  战至1982年5月,伊朗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基本被肃清,战争又回到两伊传统边界上。

  战役总结

  慑于伊朗军队的猛烈反击,原本就信心不足的萨达姆开始寻求媾和。1982年6月,萨达姆通过非公开途径表示愿意降低停战条件,表示只要伊朗愿意签订停战协议,就同意无条件撤军。可是伊朗并不领情,反而以一系列猛烈的攻势作为回应。直到1982年9月,伊朗军队才逐渐转入防御态势,两伊战争的第一阶段作战至此宣告结束。

  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伊拉克军队没能利用“闪电战”有效瘫痪伊朗军民的抵抗意志,反倒使自己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据报道,仅在1980年9月至1981年11月,伊拉克军队就损失了8.5万名官兵(被伊朗俘虏的官兵就达3.5万人),损失坦克装甲车辆400余辆,伊拉克空军也只剩下120多架战机。至于伊朗,尽管人员损失高达13万,但因为收复国土,且兵临伊拉克国门,军队反而充满战斗热情,霍梅尼甚至提出了“推翻萨达姆”的口号。

  然而伊朗终究国力有限,加之霍梅尼坚持输出“宗教革命”的路线,使美国、苏联乃至海湾阿拉伯国家都不希望伊朗彻底打败伊拉克。因此,当伊朗决心把战争继续下去时,它实际面对的是极为孤立的局面,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愿意向伊朗提供军事物资,而萨达姆却能依赖外国援助“输血”,结果本该在1982年结束的两伊战争拖延到1988年,伊朗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上一页 1 2 3  

【纠错】 [责任编辑: 杨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868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