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专家详解心室巨大脂肪瘤切除术

2015年11月26日 10:34:59 来源: 新华网

    左心室表面巨大脂肪瘤

    患者病例——脂肪瘤

    患者男,45岁,间断性胸闷、气短6年,症状加重20天来解放军306医院就诊。查体诊断:左下纵隔占位性病变,脂肪瘤。

    心室巨大脂肪瘤切除术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拟行左下纵隔占位性病变(心脏表面脂肪瘤)切除手术。术中发现左心室表面卧一直径约15cm、厚约3cm肿物,表面光滑、黄色,中间有蒂,直径约1cm,发源于左心室表面,精确定位在左冠状动脉的第一对角支和第一钝缘支之间,第一对角支从前降支发出后伸入到肿物内。

    手术切除肿物,并将蒂周围少许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同时缝闭第一对角支,用带毛粘片4-0prolene线缝合左心室表面创面。

    您见过心脏“猪油”吗?心室巨大脂肪瘤切除术病理检查;大量较成熟脂肪组织和少量纤维组织及血管,部分区域见核略大。免疫组化染色为:CD68(+),CD34(血管+),S-100(+),Actin(-),Vim(+),CK(-),Calretitin(plusmn;)。

    诊断结果——左心室表面巨大脂肪瘤。

    原发性心脏脂肪瘤少见,虽然心脏脂肪瘤虽然可以起源心内膜下、心肌内和心外膜下,但脂肪瘤起源于心外膜的报道还是罕见。正因为如此,本例患者在6年时间反复出现胸闷、气短等心脏压迫症状,甚至出现干咳、夜间憋醒等气管压迫现象,并在数家医院检查发现左下纵隔有低密度肿物,但无法确定肿物起源于心外膜而未能行外科手术。

    由于心脏脂肪瘤起源于心外膜,临床症状又为非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不能确定其与正常心肌的界限,但提示为脂肪组织。而CT则是有效的确诊方法,CT值为-100Hv,属于典型均匀脂肪密度而达到了明确诊断目的。心外膜脂肪瘤恶变率低,呈孤立性生长,在由于长在此处的肿瘤可以生长巨大,有心脏和周围组织压迫症状。所以,外科手术切除是根治的主要手段。

    脂肪瘤形成的根本原因——“脂肪瘤致瘤因子”

    在患者体细胞内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脂肪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即脂肪瘤。

    1.饮食因素

    过度饮酒,经常进食肥肉、动物内脏、无鳞鱼或蛋黄等人群因为进食过多肥腻之品,高胆固醇食物,导致新生脂肪组织过多,使体内过多的脂肪细胞异聚,变硬。

    2.压力因素

    工作压力过大,心情烦躁,可造成正常的脂肪组织和淤血交织在一起,长时间可形成结缔组织包裹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瘤。

    3.不良生活习惯

    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使人体对脂肪的分解能力下降,原有的脂肪组织和新生的脂肪不能正常排列,形成异常的脂肪组织,即“脂肪瘤”。

    一般来说脂肪瘤很少有浸润性或弥漫性生长,外科手术能完整切除,手术效果和预后均较理想。手术中一定要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并在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瘤蒂周围组织,避免复发。本例患者的第一对角支长入瘤体内,考虑切断第一对角支对心脏影响不大。所以,我们基本完整切除瘤体和瘤蒂。(李新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心胸外科教授)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471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