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昆虫王国”逐梦人——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

2015年11月05日 11:31: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题:“昆虫王国”逐梦人——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

  张振威、庄颖娜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一幢普通的科研大楼里,坐落着亚洲最大的昆虫标本馆。这些不同种类的昆虫中有许多是传播疾病的元凶。60多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代又一代媒介生物学家为了护卫军民健康,与这些貌似弱小,实则异常顽强的“敌人”进行着不间断的斗争。

  赵彤言就是其中一位。

  1985年,赵彤言从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此专注于蚊虫研究,至今已30年。

  为了搞清我国蚊虫种类及分布,进而掌握虫媒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她还在读研究生时,就携带几十公斤重的科研设备,只身一人奔赴新疆采集标本。

  为成功将标本带回研究,她把蚊子幼虫养在临时住处的床上,每天精心伺候,等羽化为成虫后再放进特制蚊笼背回北京。凭着这种痴迷劲,她以充分的科研数据首次证实了我国尖音库蚊是包含指名亚种在内的4个亚种的复合组。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突发和新发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也在加大,对于危险昆虫种类鉴定和危害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

  经过10年努力,赵彤言带领团队创建了先进的吸血昆虫高效采样、快速鉴定、抗性监测和危害评估体系:DNA条形码鉴别系统,实现了吸血昆虫智能分类,应用这个系统鉴别昆虫只需普通专业人员培训两周;数字化图像鉴别系统,实现了重要吸血昆虫的实时远程鉴定;抗药性分子检测试剂盒,与原有生物测定相比,检测时间由20天缩短为1天,所需样本减少90%,并且可以预测抗药性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吸血昆虫可传播多达150余种病原体。赵彤言团队针对吸血昆虫防控的系列成果,对于有效应对突发和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预防虫媒传染病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疆阿勒泰北湾一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昆虫王国”。这里蚊虫最大密度达每立方米1000多只,双手随便一拍,就能打死五六十只。每年,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都要忍受长达几个月的蚊虫肆虐,严重时被叮咬得皮肤出血溃烂,苦不堪言。

  为彻底攻克边防部队防蚊难题,赵彤言住进连队,与战士们同执勤、同训练、同劳动,不顾自己是特殊敏感体质,挽起衣袖、裤腿,用身体作诱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蚊虫监测,被咬得眼睛肿成一条缝儿,双手肿得像馒头,脚踝肿得打不了弯儿。为了搞清吸血昆虫种类,赵彤言和5名科研人员用一整晚的时间数出10万多只捕获的蚊虫并且逐一分类。为了进行驱避剂效果实验,她露出胳膊、小腿,蹲坐在草丛中十几个小时不挪窝。

  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攻关,赵彤言课题组搭建了我军完备的吸血昆虫防控技术体系,研制出世界首创的防护织物和配套驱避剂,第一次实现了单兵全时段、全方位高效防御,研制出3套杀虫喷雾系统,第一次构建了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立体区域控制体系。相关成果配发到全军所有疾控机构,并在我军赴非维和部队和援非抗疟医疗队中推广使用,大大降低了虫媒传染病感染几率。

  2008年,她作为汶川抗震救灾卫生专家组的一员,为解决救灾官兵虫咬性皮炎等健康问题奔走在救灾一线。2010年玉树地震后的第二天,她又主动请缨登上赴灾区的飞机。由于灾区条件有限,专家组十几名同志,不分男女混住一个帐篷,加上天气寒冷,执行任务的半个月里,赵彤言都是和衣而睡,连袜子都没脱过。她先后主持撰写了10余份建议案,受到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3年,赵彤言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援任务。在大风浪中航行的70多个小时里,她见缝插针,对我救援队员进行媒介生物防治知识培训,到达任务区后,她深入社区、孤儿院宣讲防疫知识,指导卫生防疫工作。

  2014年广东发生登革热疫情,她又作为专家组成员现场指挥,还运用自己主持研制的遥控飞行器杀虫喷雾系统,有效覆盖了高层建筑楼顶积水,消灭了卫生防疫死角。

  从事军事医学科研,往往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要忍受更多的寂寞,然而赵彤言不为所动,始终坚守这一领域,以苦为乐,甘饮寂寞当美酒,30年如一日为国家编织虫媒传染病防控网络,在追逐强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足印。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396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