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奔走在“救心路”上的大爱军医——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

2015年10月14日 14:17:25 来源: 中国军网

    

张卫达在西藏牧区患儿家中向家长介绍孩子病情。欧阳红 摄

    引子

    采访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等他连续做完几台心脏手术,带着浑身疲惫走出手术室,往往已是第二天凌晨。

    “他太忙了,脚打后脑勺,根本没有节假日!”护士长梁爱琼轻轻地说。

    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得到及时救治,9年前,张卫达四处奔走,与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联合发起“大爱救心”行动。从此,他的日子就在争分夺秒中高速运转着。

    “他放下了人生许多东西,唯独放不下病人。”与张卫达并肩战斗20多年的科室副主任王晓武说,“行动是最好最美的语言,人应当怎样活着,他以自己的精医、厚德、担当、执著给了我们最生动的诠释。”

    不舍昼夜,风雨无阻,向着一个方向不懈冲锋,这个被誉为敢在“外科之花”上舞蹈的心胸外科专家,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信念与情怀?

    每一个生命的生与死、苦与乐,都连着家庭和社会——

   患者期盼的,就是我们应当做的

    18岁的海南小伙小罗走进视野时,张卫达的心像被锥子深深扎了一下。这个身材瘦弱、面色青紫、呼吸急促、走路困难的青年,等父母抵押了房子、卖掉了耕牛,一路搀扶着来到医院时,先天性心脏病已错过了手术时机。

    面对当前医学无力改变的现实,母亲扑倒在地,哭声撕心裂肺:“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

    在湛江,一名刚入校的女大学生到义诊点检查,结果跟海南的小罗一样令人心碎。“伯伯,我啥时候能做手术?”张卫达强忍着内心的痛宽慰她:“回去按时吃药,好好锻炼,也许过段时间就可以了。”等女孩转身离开,他眼里早已噙满泪水。

    面对一个个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要凋谢的生命之花,张卫达心如刀割。他心里清楚,这些花季生命的逝去,将使那些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

    “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10多万人,大部分能通过手术治愈,但因手术风险大、医疗费用高昂,不少贫困家庭的患者在期盼、痛苦、煎熬中失去了接受及时治疗的机会。”张卫达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作为医生,眼睁睁看着悲剧不断重复却无能为力,这是最让人痛心和悲伤的。”

    2006年,张卫达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调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创建心胸外科。经过深度调研与反复思索,他决定在服务部队的同时,把专业重点转向小儿先心病,联合一切社会力量,让更多的先心病患者重获健康。

    “把专业重点放在这上面,病人有那么多吗?”“医院不是慈善机构,我们应将发展目标锁定在相关医学领域的前沿与尖端……”各种质疑与议论声不绝于耳。

    “社会缺失的,患者期盼的,就是我们应当做的。”张卫达郑重地向医院提交了报告。

    爱之深,责之切,行之急。2007年6月,张卫达在地方政府、慈善机构支持下,联合发起“大爱救心”行动。他创造性地提出“政府报销一点、爱心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的救助模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救助探索,也是一条充满沟坎、艰难和挑战的“救心路”。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317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