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第307医院陈虎团队:血液病人的“守护神”

2015年08月06日 09:37:42 来源: 中国军网

解放军第307医院领导和陈虎团队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合影留念。姜锡娟 摄影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 在春潮般的掌声中,陈虎代表团队领取了我国干细胞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一支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团队,解放军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用30年的探索和坚守,以填补16项国内空白,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让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梦想一次次照进现实,用科技之光点亮了白血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的重生之路,被誉为“血液病人的守护神”。

    矢志精医追求——与国际顶尖“赛跑”

陈虎主任医师正在给年轻医生传授经验。姜锡娟 摄影

    上世纪50年代,在核威慑、核争霸、核讹诈阴影笼罩之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之初,就将核武器损伤的急救、治疗和医学防护研究作为中心任务,其附属的307医院是核辐射损伤的临床救治机构。

    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接受全身放射治疗,彻底摧毁原有造血系统,因此是极重度放射病的理想模型。从70年代领风气之先,将我国实验血液学研究拓展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领域,再到80年代中期,成立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朱任葆、叶根耀、吴祖泽、曹履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解决核辐射损伤救治难题,率先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实践。

    当时,吴祖泽院士与叶根耀等临床医生密切协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利用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其中2例存活至今,是迄今国际上存活最长的病例。这一“零”的突破,为人类战胜放射病威胁另辟蹊径,吴祖泽院士也因此享誉国际血液学研究领域。

    1984年,陈虎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一前沿领域,并在参与1985年最后一例胎肝细胞移植、1990年上海“6•25”辐射事故处置等重度放射病临床救治中崭露头角。1994年,完成在法国居里医学院的学习深造后,陈虎回国担任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自觉地把攻克放射病和白血病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1995年,一位与患者配型吻合的供髓者在手术前最后一刻因恐惧拒绝抽髓,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陈虎果断决定抽取其外周血进行干细胞移植。这种方法供者几乎没有痛苦,易于接受,但在国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没有先例。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这一白血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被评为1996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进步新闻,并成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首选方法。

    为了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在实验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组织再生和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上,陈虎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随机临床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内首例骨髓配型半相合移植、首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首例成人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细胞免疫治疗预防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先开展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临床试验、建立全球最大规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30年来该团队先后填补16项国内空白,3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救治患者4万余人,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3200多例,其中65%得到根治。

    “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把现代文明成果应用在病人身上,才有可能摆脱死神的纠缠。”面对临床救治中一个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陈虎团队以敏锐的科研思维和缜密的方案设计,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不仅逐步建立起多种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取得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重大突破,还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向治疗多种实体瘤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神经及组织退行性疾病拓展。首例髓母细胞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首例多发性骨瘤序贯移植成功、首例骨髓移植治疗红斑狼疮……越来越多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从最初的移植小组发展成为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这支拥有胡亮钉、江岷、张斌、王丹红、宁红梅等国内知名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专家的团队,始终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在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艾滋病和地中海贫血等前沿领域正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赛跑”。

    坚守仁医情怀——尊敬每一颗生命

全国百名骨髓移植康复患者来到307医院参加联谊会活动场景。

    “感谢你们在生命垂危时选择和我们一起与疾病做斗争,你们健康地活着就是对我们全体医务人员最大的奖赏。”2006年7月30日,100位接受过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康复患者重返307医院,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8岁,移植后无病生存时间最长的达21年。面对重获新生的患者,陈虎哽咽着道出肺腑之言。

    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陈虎带领团队成员始终坚定地和患者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对抗病魔。1986年首例成功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因家境困难只能在京郊租房住,陈虎不仅说服医院领导免除病人的治疗费用,还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到病人家里出诊,直到病人痊愈,陈虎记得当时患者家属想给他倒水喝,家里竟连一个干净的碗都找不到。为了首例无关供者移植病人能够渡过危险期,陈虎7天7夜没有离开重症监护室,就在患者旁边支开一张床,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这是陈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团队成员自觉的承诺。李欲航医生怀孕8个月依然参与抢救病人,被神志不清的患者踢倒在地,爬起来接着投入“战斗”。

    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移植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往往还要面对排异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患者中流传着一句话:“出仓(层流仓)没出鬼门关”。救治的成功不仅取绝于先进的治疗手段,更与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有些肠道排异反应的病人每天解便30余次,床单刚刚换上就弄脏,只得重新再换。严重皮肤排异反应的患者,全身没有一块完整皮肤,阴囊、龟头全都脱皮溃烂,只能用无菌塑料袋接屎接尿。在疾病的折磨下,有些病人时而绝望,时而狂躁,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医护人员不仅不责怪,反而去开导和劝慰。有的病人严重抑郁,只得24小时寸步不离进行特护。无私的奉献赢得无条件的信任。当病人出现神经错乱不认识自己的父母、爱人时,嘴里却喊着医护人员的名字。一位全身有多处弹孔的老革命在移植科度过最后时光,弥留之际对家属说:“结果改变不了,但治疗过程让我很欣慰。”

    “如果病人出院5至10年后还能来看望我们,那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肯定。”在移植科,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陈虎1985年参与了最后一例胎儿干细胞移植抢救白血病患者,病人存活至今,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20多年后,病人的父母坐着“夕阳红”旅游专列来到北京,辗转找到陈虎:“我们这次来不是为了旅游,是专程来看你!”他们给陈虎送来一包自家做的芽菜,被当作最珍贵的礼物郑重收下。

    真诚赢得赞誉。2011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科室”,作为团队代表,陈虎先后被评为首批“军中名医”、新华网首届“中国好医生”,以最高票当选“首都健康卫士”。

    树立良医风范——少花钱治好病

陈虎带领团队察看患者病情。姜锡娟 摄影

    “这个病人是农民,已经来了3天,在北京举目无亲,家属省吃俭用攒下钱来是为了治疗的,不是用来住宾馆的,你想办法加床也要给收进来!”护士长艾建红不只一次面对陈虎主任这样的“无理”要求,难以执行却不得不执行。在陈虎眼里,帮助病患解决困难是医生的责任,没有分内分外的区别。

    1996年,移植科收治了一名15岁的白血病危重患者,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陈虎想方设法,最终在台湾慈济骨髓库找到适合的骨髓,然而当时两岸尚没有骨髓捐献的先例。为了能够实现移植,挽救年轻患者的生命,陈虎多方奔走,先后互发50多份传真,找有关部门盖了20多个章,最终促成了海峡两岸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实施国内首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这例手术的实施不仅开创了海峡两岸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先河,更是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的明证。截至目前,两岸间造血干细胞捐赠已近千例。

    白血病患者中儿童占有很大比例,为了切实解决家境贫寒患儿的困难,2009年,陈虎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王振翼司长共同起草内参,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民政部、卫生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试点,将14岁以下儿童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为成千上万个患儿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为了给病人省钱,移植科的医护人员常常跟自己“较真”。骨髓移植的治疗费用昂贵,一支进口药物的价格就超过万元,有时一支药的剂量一位患者用不完,科室就会征得患者同意,几人共用以节省开支。在307医院的所有科室中,移植科的药费比始终是最低的,在全国开展干细胞移植的医院中,这里的移植费用也是最低的。为家庭困难患者捐款在移植科更是家常便饭,以至无法统计到底捐了多少次、多少钱。医护人员的善行感染和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拯救患者及其家庭的接力中。一位病人家属在自己女儿去世后,坚决要求将获得的10万元保险赔偿留给医院,被婉言谢绝后,他们将这笔钱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会,指定专门捐助在307医院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099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