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 (陈海强 记者徐佳慧)30号晚上9点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卫星经过约5小时42分钟的飞行之后,于31号凌晨3点34分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于31日凌晨3点34分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后,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次卫星发射与以往有何不同?

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资料图)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可实现自主导航目标
据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发星总指挥相里斌介绍,此次发射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例如我们采用了框架面板结构,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另外我们采用了功能链的设计理念,减小了卫星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比如,我们在这颗星上大量采用了我们自主的元器件和部件,我们的cpu采用了国产的“龙芯”cpu,我们这颗星上的时钟基准,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另外这颗星说它是新一代的卫星主要是因为,前期的导航卫星星间是没有通信链路的,从这颗星开始,我们国家的北斗导航卫星都具备了星间链路,那么,星间的互通性组成一个星间的网络,从而能够形成自主导航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