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成药二次开发,让百姓用“好药”

2015年01月10日 10:13:4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余晓洁、许晟、王建)临床定位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如何培育质优高效的中成药大品种,让百姓用“好药”,一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0日,张伯礼在采访中介绍了这个项目——为实现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开出的“处方”。

    什么是中成药二次开发?

    “中成药二次开发就是要赋予古老的中药以现代科技内涵。”张伯礼说。

    二次开发由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工艺品质调优和数字化全程质控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构成,可以实现从原料到制剂的全程质量控制。

    “比如,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有700多年的历史。二次开发要回答它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张伯礼说。

    再如青春宝参麦注射液,原来质量控制比较简单,只控制30多个参数。通过二次开发,增加了300余个质控点。不良反应从千分之四十六下降到千分之十以下,提高了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有质量,才有市场。二次开发后,该产品销售额从1亿元增长到10亿元。

    项目实践证明:创新可以驱动中药产业跨越发展,同时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

    “我们采取的是产学研相结合,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方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成果快速转化。”张伯礼说。

    让百姓用“好药”

    “百姓需要‘好药’,产业需要‘大药’。”张伯礼说,中成药有近万个品种,实际上临床不需要那么多。

    中医药学的发展模式是从临床到理论,再到临床。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和由此产生的理论有效指导着临床,大量疗效确切的疗法和药物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但科技基础薄弱,很多方面主要靠经验,低水平重复问题比较突出。

    二次开发可以系统性辨识中药化学组成、药效物质、有害杂质及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等,提升药品质控水平;构建基于绿色制药理念的高品质中药制药工程体系。

    有着悠久历史,疗效可靠的传统中药,可通过二次开发,增加科技内涵,提升制剂技术和产品质量,实现做大做强。

    “二次开发不仅可以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还能节约资源,提质增效。”张伯礼说。

    与国际医药标准的接轨

    “中药‘走出去’难,根源在文化不同。”张伯礼说。

    西方人从西药的观念出发,很难理解中医的优势。目前,中成药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许多中药品种难以提供西医认可的科学研究数据。

    “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效应综合调节的作用特点。或许对个别西医看重的指标疗效不明显,但从整体和长期效果来看有优势。”张伯礼说。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需求越来越大,中医药遇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医药有待形成一系列科学、可推广、中西医都接受的诊疗标准、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

    中药二次开发,从解决中成药品种个性化难题起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中药科技基础薄弱的共性问题,用科学的研究数据使中西医都能接受。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服务医改,惠及民生。

    历时8年,这个项目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据统计,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由2006年的100多个增加到350余个。过10亿元的过去没有,现在达到30多个。中药二次开发推动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394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