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美军“小破船”迷思
  新华网 ( 2021-07-21 07:07:35 ) 来源: 《环球》杂志
 

 

美国“自由”级濒海战斗舰船员在抵达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后抛掷绳索

    评估报告直截了当的结论是,“‘自由’级与‘独立’级两种濒海战斗舰,在高强度战斗中都无法生存。”

吴敏文

  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7月1日报道,美国海军官员证实,海军将于今年年内部署6艘濒海战斗舰。这是自濒海战斗舰十几年前首次入役以来,海军最大规模地部署这一类型的军舰。

  这一消息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相关事态。5月28日,拜登政府向国会提交2022财年国防预算案,提出下一财年美国海军将退役24艘共12万吨战舰,其中包括4艘“独立”级和“自由”级濒海战斗舰。与其他战舰功成身退不同,4艘濒海战斗舰不仅研发和服役时间短,而且其他同类舰尚在交付之中,属于典型的“英年早逝”。

  目前,美国海军有23艘濒海战斗舰正在服役,并计划再建造15艘。由于屡屡出现严重问题,濒海战斗舰被冠以“小破船”的名号,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海军有关濒海战斗舰的种种努力,已被证明是一场惨败。既如此,美军又为何大费周章并对其寄予厚望?

美军建设转型的产物

  二战结束以来,美军建设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转型——从适应与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大规模高强度战争,到适应与恐怖主义的小规模、低强度但对手不明、战场复杂的战争。美军濒海战斗舰的研制和使用,就是这场转型的产物。

  濒海战斗舰,英文名为“Littoral Combat Ship”,简称“LCS”。2001年,美国海军研究室正式提出建造濒海战斗舰。这是一种针对近海地区作战而设计的新型舰种,体积比导弹驱逐舰小,具备在濒海地区的攻击作战能力,也可运输小型攻击部队、装甲车及其他战斗装备,是一种装备高度自动化系统的快速、机动、吃水浅的水面舰艇。

  在美国海军开始研制濒海战斗舰之时,有三种舰型作为参考:挪威海军260吨的“盾牌星座”级气垫双体导弹快艇、瑞典海军600吨的“维斯比”级传统型轻护卫舰和英国海军800吨的“海神”号三体型试验船。这三型舰艇分别采用截然不同的船体结构,具有全隐形、高航速、适航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成为美国发展濒海战斗舰的重要参考。

  2002年5月,由美国海军牵头,吸纳美国及盟国厂商参与的6支研发团队,开始合作研发濒海战斗舰。2004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巴斯钢铁公司力挫雷神公司,获得系统设计合同及原型舰的建造合同。通过对比参考和综合权衡,美国海军最后确定了“自由”级和“独立”级两种濒海战斗舰作为研制型号。

  美海军对两型濒海战斗舰设计的作战功能包括水面战、反潜战和反水雷战,两型舰的武器配制均围绕这三个方面:除自动舰炮、榴弹发射器、机枪等常规武器之外,还可搭载1~2架MH-60R/S“海鹰”直升机、2架MQ-8B(或1架MQ-8C)“火力侦察兵”无人侦察机;主要反潜装备包括AN/SQR-20多功能拖曳声呐、MH-60R/S反潜直升机、配备超轻型拖曳声呐的无人水面航行器等;反水雷武器包括反潜直升机搭载的AN/WLD-1远程遥控猎雷系统、AN/AQS-20A机载拖曳式探雷声呐系统、AN/ALQ-220机载感应式扫雷系统等。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制造。2006年9月,第一艘“自由”号下水,2008年11月开始服役。迄今,“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已经交付总共10艘,最近一艘被命名为“圣路易斯”号。“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由通用动力公司设计制造。2008年4月,第一艘“独立”号下水,2010年1月开始服役。迄今,“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共有9艘服役,最近的一艘被命名为“查尔斯顿”号。

工程复杂 问题频出

  美海军原计划至2020年部署42艘、总共部署52艘濒海战斗舰,实际部署进度有所减缓。早在部署之初,濒海战斗舰就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从设计功能上说,濒海战斗舰不能防御潜在对手用小型快速攻击舰携带的反舰巡航导弹;从建造质量上说,有已交付的濒海战斗舰存在导弹发射器不达标、船体出现少量漏水等问题。

  在实际使用中,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动力系统。2015年底,“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密尔沃基”号在其首航中就因动力系统故障被拖回基地。2016年初,同型号濒海战斗舰“沃斯堡”号仅因操作员不小心在未加入润滑油的情况下开启了动力系统,就导致动力系统故障。2019年10月,“小石城”号濒海战斗舰也因动力系统问题导致频现自动停机现象……

  动力系统问题源自设计缺陷。“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动力系统问题主要出在作为传动装置的组合齿轮上,这源自濒海战斗舰所追求的高航速。濒海战斗舰设置了40节以上的高航速标准,而使用柴油发动机航速仅能达到10到12节,想要更快,就必须用燃气涡轮发动机,使用组合齿轮才能将动力传送到濒海战斗舰的推进轴。这就增加了动力系统传动部件的复杂性。对任何系统而言,复杂性增加必然导致可靠性下降。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由芬坎蒂尼公司的马里内特造船厂建造,但存在缺陷的传动齿轮是由德国公司设计生产。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与设计生产方研究解决方案。但改进方案尚需进行一系列测试。由于高航速要求与动力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无法根本解决,改进方案只能尽量将问题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无法根绝。

  此外,装配舰载无人侦察直升机是濒海战斗舰的一大特色,它能为濒海战斗舰提供重要的战场情报来源。但是,在2021年4月,美国海军第三舰队装备的“查尔斯顿”号濒海战斗舰搭载的一架MQ-8B“火力侦察兵”舰载无人直升机在一次演习中升空后坠海,落入海中之前砸中“查尔斯顿”号舰体。由于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达到1.4吨,事故不仅损坏舰体侧面,而且损坏了安全网。

  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属于人机之间、搭载舰与舰载无人直升机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无人智能化作战平台日益深入战场、加入作战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解决具有挑战性。

备受质疑 前途难料

  考诸美军装备发展史,从开始研制到试制出样机、测试、优化、交付、部署到形成作战能力,大致需要20年时间。如E-3预警机、F-22作战飞机、三军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Link-16)等都是这样。至于服役时间,也至少应该在20年左右,少数装备如B-52战略轰炸机,20世纪50年代交付,已经服役60年以上,计划将服役到2036年。濒海战斗舰从研制到退役不到20年,是典型的异常状况。导致这一结果,除研制、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缺陷外,还有美军战略转变和作战对手改变等原因。

  一是美国军事战略“从反恐重返大国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美军建设整体上经历了一个“大回旋”,即30多年前从应对与同等力量对手的高强度战争向应对反恐战争转型,具体内容包括美军编制小型化、模块化,装备轻型化、信息化等;特朗普执政时,开始从应对反恐战争向应对“大国竞争”转型,具体内容包括组建新型作战力量如网军、天军,装备建设重新重视加强平台自身防御能力、战场生存能力,发展无人作战力量和智能化武器装备系统等。

  二是作战对手和濒海作战发生变化。海湾战争以来的数次局部战争中,美军作战对手与美军相比无不力量悬殊,使得美军能以压倒性优势展开作战并取得胜利。在未来大国竞争层面可能发生的战争中,美军像之前多次局部战争一样,无需进行大规模海上决战即可进入作战对手近海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再出现。

  对于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濒海作战,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于2017年10月联合签署发布的《对抗性环境中的濒海作战》文件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将“濒海区域”区分为“向海(seaward)”和“向陆(landward)”两个部分。二者的交叉区域,即沿海和沿岸则是重中之重。

  由于现代化武器系统的传感器和武器作用范围均可向海和向陆延伸数百公里,致使海上和陆上作战交叉重叠。尽管海军作战的任务重点仍在海上,但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作用范围已经大大扩展,覆盖更多岸上区域。因此,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需要将濒海区域的海上和陆上视为整体,海军作战区域应该包括陆上空间,海军陆战队作战区域也应该包括海洋空间。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濒海作战核心目标,是创建一个由海基和陆基传感器、射手和作战支持系统组成的模块化、可扩展和一体化的海军作战网络,提供持续机动的前沿力量,以有力应对危机和大规模突发事件,慑止在濒海区域出现的敌对行为。

  三是正在交付的濒海战斗舰难以适应作战需要。美国国防部作战与测试评估办公室对濒海战斗舰的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为了追求轻型化、高航速而进行的作战系统简化,使得濒海战斗舰只能应对低对抗环境下与非对等作战对手的低强度对抗,在与同等对手进行的高强度对抗中,不仅关键系统缺乏必要的冗余备份,而且综合作战能力不够。评估报告直截了当的结论是,“‘自由’级与‘独立’级两种濒海战斗舰,在高强度战斗中都无法生存。”这使得濒海战斗舰在作战中不仅不能对作战体系提供效益,反而因为易遭对手攻击而成为作战体系的软肋、整体作战的累赘和麻烦。

  为了弥补濒海战斗舰在未来作战中无法发挥所需作战功能所带来的问题,美国海军计划研发一款新型的“星座”级护卫舰。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表示,“星座”级护卫舰装备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基线-10“宙斯盾”战斗系统,既可以独立行动,也可加入水面舰艇打击群的联合行动,将为美海军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美国海军夺取和保持海上优势。

  然而,濒海战斗舰每艘均价3.6亿美元,而预计取代它的“星座”级护卫舰,单舰价格已从前期预定的每艘6亿美元,暴涨到了后期的每艘11亿美元。同时,美海军濒海战斗舰尚在交付之中,有的款项已经拨付,未拨付部分若取消也将面临违约追责。是继续履行合同,还是断然取消承担损失,发包方和承包方均面临复杂的程序性问题和责任分担问题。这对东墙补西墙、为了多造新舰不得不大量淘汰老舰的美国海军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来源:2021年7月1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