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背水一战:日本启动科技创新“六五计划”
  新华网 ( 2021-03-30 07:12:10 ) 来源: 《环球》杂志
 

2020年12月25日,在日本东京,一名佩戴口罩的男子从一处建筑工地的外墙旁经过

    日本政界学界一些人士,将未来5年称为“日本科技创新背水一战的5年”。但一些结构化的现实性难题,意味着“六五计划”的实现难以一帆风顺。

邓美薇 毕亚娜

  日本政府1月完成了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草案的拟定工作,为从2021年开始的为期5年的科技创新政策定下了方针。该计划也被称为日本科技创新“六五计划”。

  科技创新基本计划是日本政府依据《科技基本法》制定的科技振兴计划。自1996年以来,该计划根据世界科技形势、日本科技发展状况的变化,每5年更新一次。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将第五期计划中提出的建设“超智能社会”即“社会5.0”的目标具体化,以提升日本科技创新能力,在欧美与中国引领信息技术发展浪潮的现状下,为日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谋求一席之地。

  日本政界学界一些人士,将未来5年称为“日本科技创新背水一战的5年”。但一些结构化的现实性难题,意味着“六五计划”的实现难以一帆风顺。

危机感催生新计划

  1996年,日本制定第一期科技基本计划时,其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制定计划的主旨,在于将战后追随欧美的科技政策转变为更加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科技政策。基于此,日本政府以加大研发投入、改革研发体系与部署研发战略为计划重点。第二、第三期的科技基本计划基本上延续这一框架,并通过对关键领域的重点投资来提升日本的科技竞争力。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开始将目标转向通过科技推动社会变革与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期科技基本计划在第四期基础上提出,通过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融合,创造新产业与新服务,打造社会新形态——“社会5.0”。

  相较前五期的计划,日本制定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面临的国内外背景更为复杂。一方面,日本科技创新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少子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成为愈加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放大镜”效应下,已经存在的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垄断和贫富差距加大等进一步被激化,防疫措施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迫切需求,也凸显了日本数字化进程迟缓的问题。

  与中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日本创新指数下滑至第16位,继2019年之后仍居于中国之后,在人力资本和研究、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的子指数排名中均被中国反超。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全球数字竞争力排名2020》中,日本排名第27位,较2019年下降了4位。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2020》显示,2016~2018年间,日本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下降至全球第4位,中国位居第1;在排名前10%、1%的高被引论文数方面,日本排名显著下滑,均为全球第9位;在2016~2018年对世界论文生产的关联度和贡献度等数据中,日本也均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日本数字化转型的迟缓,日本在疫苗研发方面“掉队”同样显示出其科技能力的下滑,以及政府在执行力与灵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研发能力,已然成为日本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紧迫课题。日本首相菅义伟1月18日在施政演说中表达了危机感,“近20年的研发能力低迷已经成为左右国家未来的严峻事态。”

“六五计划”重点

  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延续了第五期基本计划的理念,将建设“社会5.0”作为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但在第五期计划的基础上,新计划又有了更加具体的调整与部署。

  第一,根据《科技基本法》的修订,调整了计划的名称与内容。2020年6月,日本将沿用了25年之久的《科技基本法》修订为《科技创新基本法》。《科技创新基本法》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此相应,在其指导下制定的基本计划,也由原来的“科技基本计划”更名为“科技创新基本计划”。新的基本计划增加了振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提出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融合来创造“综合知识”,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

  第二,提出了“社会5.0”的具体概念。第五期计划首次提出了“社会5.0”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图景并没有具体的描述。在第六期计划中,“社会5.0”的具体图景被阐述为“确保国民安全与安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强韧社会”和“实现人人多元幸福的社会”。新计划还提出,应把这一社会图景与“信赖”“分享”的日本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将其作为“社会5.0”的整体概念,向世界展示日本未来社会的新愿景。

  第三,提出了实现“社会5.0”目标的三大支柱:实现数字化社会变革、强化研究能力和培养人才。在数字化社会变革方面,注重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脱碳社会,加强5G、超级计算机、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在强化研究能力方面,尤其注重对博士人才的支持与培养,鼓励女性研究者作出贡献。日本政府计划拨发10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0.06元人民币)的大学专项资金,用于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日本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设可以增强探究力和激发继续学习意愿的教育体系等。

  此外,“安全”是日本实施科技创新“六五计划”的重要关注点。计划提出,“科技创新是国家间争夺霸权的核心……包括美国与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正在前沿基础研究及其成果应用领域展开竞争,将其成果作为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对策,应用于应对全球传染病流行、国际恐怖主义与网络攻击、加剧的大规模自然灾害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日本明确要采取有效防止技术外流的举措,并提出在充分利用日本优势的同时,在考虑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贡献、加强信息国际传播以及综合性安全保障下,开展新的科技外交。

掣肘因素

  为推进“社会5.0”建设目标,日本政府计划投入30万亿日元的研发预算,比第五期基本计划多出4万亿日元。这项史无前例的巨额预算,足以反映日本政府对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视程度。但是,未来5年日本的“背水一战”是否会取得预期成果,仍充满不确定性。

  一方面,日本科研能力下滑是由多个复杂因素导致的,很难在短期内转圜。

  第一,日本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落后于中美,尽管第六期基本计划提出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支持力度并设立大学基金等举措,但效果待观察。

  第二,日本人才发展恶化的趋势能否扭转,并不确定。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人才报告2020》,2016~2020年,日本的人才指标全球排名由第31位下滑至第38位,人才投资与发展、人才吸引力及人才素质3个子指标排名均呈下滑趋势。

  第三,“研究习惯”或成为阻碍日本前沿科技进步的原因。例如,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研究人员由于注重业绩评价,会避免研究有风险的新领域,导致日本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传统领域,对关系未来发展的主题研究不足。也有研究指出,日本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落后于欧美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更多聚焦于基础医学领域,科研资源也向基础医学领域倾斜,在临床医学研究方面较为薄弱。

  第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例如,如何有效、安全、合理地收集并共享数字信息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但目前日本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政策目标的设置与落实存在落差。

  其一,从综合科技创新会议对第五期基本计划实施效果的总结来看,第五期基本计划设定的目标并未如期实现,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和发挥女性研究人员的作用等指标都没有达成。这在日本国内引起了政界学界部分人士的严厉批评,他们呼吁对基本计划设定的目标与监督方式进行反省与变革。

  其二,政策目标设置“高大上”,但具体举措能否跟进落实才是关键。为保证基本计划设定的目标实现,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写明了各项目标的完成时间与责任部门,以期达到跟进落实的效果,政策目标与跟进落实举措是否吻合、合理,需留待时间检验。

  其三,为了有效利用研究数据,第六期基本计划还将公布所有公募型研究资金新增加部分的数据概要,以便企业对感兴趣的数据进行产学共研,避免同时开展同类型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但是,如何通过具体措施使政策目标与实际需要相衔接,日本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邓美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亚娜单位为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2021年3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