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北九州的“新生”
  新华网 ( 2021-03-11 07:34:11 ) 来源: 《环球》杂志
 

2020年12月5日,东田第一高炉遗迹。远处可见的高炉曾是当年八幡制铁所第一座高炉。1962

年于原址进行第10次改造、1972年退役。这一带现已成为当地工业遗迹和博物馆密布的休闲场所

    在北九州的转型过程中,市民、媒体、教育、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球》杂志记者/刘春燕(发自东京)

  福冈县北九州市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历史上,北九州市曾经存在严重的工业污染,如今却是日本的环境模范城市。《环球》杂志记者通过在北九州市的采访发现,在其转型过程中,市民、媒体、教育、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代化使命

  摊开日本地图,从右上角的北海道向左下方望去,扫描过长长的本州岛,位于日本列岛最西南端的就是日本第三大岛——九州岛。九州岛距离汇集了东京、大阪等日本政治经济重镇的本州岛只隔着一道关门海峡。从九州岛,可以同时遥望朝鲜海峡西北方的韩国,和黄海、东海西侧的中国。而北九州市就处在九州岛最北部、临近本州岛的位置。

  从幕府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日本积极引进西方技术,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1901年在北九州建成投产的国营八幡制铁所,启用了日本引进德国技术建造的第一座近代化高炉,也成为新日本制铁的前身。

  1895年,当时的议会批准了建设日本自己的钢铁厂的议案,次年批准了建厂预算,日本国营钢铁厂正式立项。那时,北九州地区的八幡村还是一个半农半渔的恬静村落。以村长芳贺为首,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都相信引进钢铁厂将为八幡村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于是开始了积极的招揽游说活动。北九州自古以来就是整个九州地区的交通重镇,当地海湾环绕,煤炭资源丰富。由于有港有煤,最终他们的热心奔走获得成功,日本第一座钢铁厂决定选址八幡村。

  八幡制铁所建成投产,开启了北九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依托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北九州地区逐渐发展为日本四大工业基地之一,曾经汇聚了钢铁、电力、化学等高污染产业,可谓日本近代化与经济高速增长的领头羊。

  八幡制铁所不仅是北九州工业区的骨干工厂,也直接支撑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开辟了日本的重工业化之路。

  由于当年的国营八幡制铁所等企业在日本的产业革命中承载了特别重要的使命,2015年,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工业革命遗址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北九州各地还残留着很多当时支撑日本近代化的产业设施,已经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场所。

沉重的环境代价

  不过,成为日本钢铁和重化工业发祥地的北九州,在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繁荣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工业产业的持续繁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公害,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尤为突出。在1963年北九州市成立以前,当地就深受环境问题困扰,当时的八幡市城山地区受灾最严重,被窑业、化学、钢铁等大工业所包围,降尘量从1959年开始连续高居日本首位。

  20世纪60年代,北九州市成为日本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当时,北九州产业聚集区烟囱林立,天空中飘浮着七色烟尘,大气污染程度不断刷新日本纪录,学生们被迫在严重的污染中上学。域内的洞海湾不堪排污重负,海水变得“五彩斑斓”。

  据北九州市官方资料记载,1965年工厂林立的洞海湾周边所在的城山地区创下日本最大降尘纪录。当年的降尘量达80吨/平方公里·月,峰值达到108吨/平方公里·月。严重的大气污染,让当地许多市民陷入哮喘的困扰。

  洞海湾曾经是拥有得天独厚渔业资源的“富海”“对虾宝库”。八幡制铁所开业后,洞海湾内不断修建港口、填海造地、建设工厂。洞海湾是一个狭长的、相对封闭的水域,由于工厂未加处理的各种废水加上市民的生活污水不断汇入,洞海湾的污染不断加重,到1942年前后渔业已完全消失。在1969年的调查中,洞海湾的溶氧量为0.6毫克/升,化学需氧量(COD)达48.4毫克/升,被称为连大肠杆菌都无法存活的“死亡之海”。

自下而上的觉醒

  面对日益严重的公害问题,最担心孩子健康的母亲们首先站了出来。原户畑市(现北九州市户畑区)中原地区工厂密集,特别是日本输电公司中原发电站排放出的煤灰危害严重。对此,1950年中原地区的妇女协会进行了受害调查,不断向行政机构陈情,要求企业对污染排放进行治理,最终厂方被迫设置了集尘设施。

  同样是在户畑一带,1960年前后,日铁化学公司户畑炭黑工厂排放的烟尘及恶臭气体再一次激起当地妈妈们的怒火。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她们再次进行了独立调查。最终,基于调查、要求企业改善设备的提案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被企业接受。

  由于污染问题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妈妈们发起的市民运动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市民们自发组成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以更加专业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介入、监督和推动北九州地区的环境保护。媒体也加入进来,积极宣传报道,极大地推动了北九州市的环保进程。市民运动此起彼伏,持续了近20年之久。

  日本国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岸本千佳司表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企业对公害负有责任的观念尚未普及,北九州地区的行政机构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协调市民和企业的对话,帮助双方达成和解,这样的例子在日本实属罕见。

  1960年代后期,在环保运动和社会舆论压力的推动下,政府、企业被迫开始与民众一起讨论污染治理问题,制订环境改善计划。

  当地行政机构也曾进行大气污染调查,对污染源进行检测与限制,还曾推出“工厂诊断”活动,针对工厂煤炭燃烧效率的改善和除尘设施管理给予行政指导。在各方的努力下,北九州地区的降尘量自1965年起呈现下降趋势。

  但专家表示,抑制降尘量最有效的对策,还在于从煤炭向石油的能源转换。

  受水俣病等公害事件的影响,1960年代后期,日本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法制机制建设也得以迅速推进。1967年日本首先颁布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政府设立了环境厅。

  可以说,日本的环境保护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到中央的,关注的焦点也有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从一开始被迫面对水俣病、哮喘等环境公害导致的健康问题,逐渐提升至节能、低碳、循环经济等更先进的理念。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日本国会相继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管制法》《水质污浊防止法》《恶臭防止法》等一系列公害防治法。此后,环保法规与制度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权威的法律依据。如今,日本《环境基本法》体系内的各种环保法规已达50多种。

变身生态都市

  得益于环境保护立法,以及长期的环保教育、环保理念的培养,日本企业的意识也逐渐发生改变,社会责任感和区域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

  1960年代之前,企业家们以创造就业、带领员工增产增收为荣。各类环保法规实施后,企业逐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污染环境为耻,积极引进环保技术、改良设备。

  经过近20年的治理,乱排放、超标排放等行为逐渐消失。一些无法达标的企业选择了关停并转。另有一些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将企业的环保转型看作新的商机。在崇尚环保与清洁的理念影响下,包括污染治理、卫生设备、产业机器人、清洁能源等在内的新的环境产业不断成长,弥补了重化工业衰退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

  目前,北九州市已建立了先进的环保产业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技术,不但没有降低企业的经济收益,反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了整个北九州市的经济创新。

  在建构生态城市的进程中,北九州市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利用区位优势重构产业,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

  北九州地区的第一产业明显衰退,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内部结构由以钢铁、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型产业向以半导体、汽车相关产品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转换,并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集成电路、汽车、陶瓷、环境、机器人、食品、生物科技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集成电路、汽车产业成为北九州工业的主导产业,北九州已成为日本和世界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

  可以说,经过长期努力,北九州从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城市转型为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新型都市,天空恢复了往日的美丽,洞海湾如今有100多种鱼类和贝类栖息。作为先污染、再治理的典型,北九州优异的治理成效和治理模式也获得广泛认可和推广,不仅成为日本国内及海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还被联合国表彰,成为环境治理典型城市。

  《环球》杂志记者近日在北九州采访,乘坐鹿儿岛本线电车从门司港沿着海岸向西南而下时看到,沿岸特别是洞海湾两岸仍有各式各样的工厂,远处仍能看到不少烟囱,偶尔也有烟囱冒着白烟。不过感觉天气整体上非常好,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气候宜人。

  2009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访问北九州市,考察了该市的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习近平在考察时表示,北九州市在环境生态保护和高新科技发展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很值得我们结合中国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中国正在致力于科学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日在这方面合作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广阔。

来源:2021年3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