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

2014年07月15日 06:55:37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高校师生交往内容◇

  高校师生交往涉及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课业学习方面,可以看作是浅层次的交往。包括对对方的了解和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等话题则很少得到交流,而这种涉及个体自身的主题才是较深层次的交流,能够坦诚地谈论自己谈论对方才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于师生交流内容的分析可以折射出,在并不充分的师生交流中,大量的交流仍然集中于知识传递、课程学习等方面,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师生之间深入亲密的交流严重不足。

  ◇交流形式和方式◇

  身处信息时代使得师生交流的形式也十分多元化。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交流形式来看,接近一半(46.4%)的大学生选择了在“课后其他时间”与老师交流;而选择在课堂上交流的人数并不多,只有22.2%;选择在学术沙龙等课后答疑时间交流的学生分别占8.9%和22.6%。从交流方式来看,面对面交流(33%)、电子邮件(30%)、电话与短信(26.3%)可谓三足鼎立。

  而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占大多数(74%),在沙龙、课后答疑和其他时间提问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不大,分别为22%、30%、32%。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占94%,电子邮件交流所占比例也较高(56%),而通过即时交流工具和电话短信交流的学生不多,分别占29%和36%。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师所说的面对面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课业交流,这与师生关系理想中的面对面交流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当面交谈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方式并不普遍,很多的大学生受访者选择了课后时间网络即时交流工具、电话短信这些间接的、非面对面的联系方式。诚然,这些联系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当前师生关系的不对等状态,师生之间仍然有一个无形的等级的存在,阻碍着师生之间进行更为亲密和深入的交流,脱离现实交往而依赖网络交往。

  ◇影响高校师生交往的因素◇

  1.对待老师测评意见

  超过一半(57.1%)的大学生选择了“认真填写”教师测评意见,同时,也有40%的大学生未能认真填写,其中凭感觉随意填写的占16.2%,更有16.3%的同学对于要求宽松的老师给出超出客观的好评价,而7.2%的同学对于要求严格的老师却给差评。

  近年来,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一大重要机制,大学生评教制度在全国高校逐渐推广,然而一边是大学生的求学渴求,一边则是许多大学生监督权力的异化: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老师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敷衍了事,“慷慨”打出高分。在评教制度设立之初,我们希冀评教制度能够成为影响高校师生交往的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撬动师生关系交往良性发展。然而,我们从调查数据中得知:虽然有58%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填写,但依然有42%的大学生敷衍了事,甚至存在恶意评价,这种现象让我们对评教制度的设计有所反思。

  2.如何对待师生关系中的不满

  对于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满,仅有26.1%的大学生曾与相关人员进行过沟通。在未曾进行沟通的大学生中,有接近一半(47.3%)的大学生认为“大家都不说,所以也不说”,19%的人选择“说了也没用”、16%的人认为“曾经反映过,但是没有反馈”。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得知: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同时,缺少一种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3.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教师认为学生的尊重态度是关键,如果学生重视学习,且有意愿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一般不会拒绝与学生交往。学生认为在师生交往互动关系中,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是核心,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 执笔人:方增泉 郑伟 祁雪晶 林香顺 曹宁)

   上一页 1 2 3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6752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