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阅读

帖文推荐

网搜聚合

更多关于的相关阅读

服务聚合

登录入口:
新华网首页
 
  ·陈智林:振兴川剧重在“土壤”培育 ·四川大学校长: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四川代表团“全团建议”:支持四川创新驱动发展 ·四川代表团全团建议:恳请批准天府新区为国家级新区 ·代表痛陈化工项目环保乱象 论证走形式调查失真 ·2013年我国赤字增至1.2万亿元 安全吗?用在哪? ·钟南山:英国治霾用30年 北京下狠心10年就成 ·文化部长:部分晚会花费过高豪华盖过艺术本身 ·2020年咱在退休公务员面前不自卑 ·政府工作报告拟作13处修改 维护公平正义拟增入
陈智林:振兴川剧重在“土壤”培育
2013年03月14日 07:45:41
来源: 成都日报
【字号: 】【打印
【纠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剧,是一朵艺苑奇葩,名列我国四大剧种之一。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的是歌星影星,对川剧却知之甚少,走进剧院看的人更少。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专访了在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陈智林,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作为川剧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两度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已是他第十一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京参加两会了。

  “振兴川剧”30年来

  我省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

  对于记者开场提出的疑问,陈智林可不这样看。他说,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自强,川剧才能进一步得到振兴。

  “一出戏盛演30年,影响的,是几代人。”陈智林说,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口号30年来,我省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可谓硕果累累。如《易胆大》、《巴山秀才》、《变脸》等诸多名段,已盛演二三十年,至今依然活跃在川剧舞台上,魅力无穷。前几年,《巴山秀才》走进清华、北大等高校,受到了高校学子的热捧,成为第一出走进北京高校的川剧。随后,省川剧院又连续多年举办川剧校园行公益戏剧演出活动,送戏进校园,培养年轻观众,现已成为普遍共识。在中小学,川剧以各种方式进入孩子们的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11年11月,成都也出台了“川剧八条”,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把戏送到观众眼前成为硬指标。

  “这些举措,只有一个目的:为振兴川剧培育‘土壤’、营造氛围。”陈智林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方面意识。他进而阐述,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文化作用的觉察、对文化规律的觉悟和对文化使命的觉醒。文化自觉的程度,既是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环境条件,也是衡量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的文化自觉,就没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就没有国家的文化自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陈智林话锋一转,当前仍有一些地方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唯GDP论”等片面倾向,这是制约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思想障碍,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成都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作为全省文化核心区,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

   1 2 下一页  

( 编辑: 李志强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06191244557861